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努里爾·魯比尼被稱為“末日博士”,他在2006年就預言一場危及全球技能危機正在醞釀而一舉成名。在之后的十多年里,“末日博士”也一直沒有唱空的風格,近期還表示,特朗普及其政策已成為威脅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
不過市場指標卻在和“末日博士”唱反調,近來有“市場恐懼指數”之稱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VIX)跌到了1993年底以來最低點。VIX往往被看作是領先市場的風向標。一個高VIX的市場往往意味著恐慌情緒的蔓延,而現在這種紀錄低點,意味著投資者對美國股市的樂觀程度達到近25年來最高。
黃金的走勢無疑遭到了這種市場普遍樂觀興趣的打壓,投資者似乎已經不再需要避險,畢竟在朝鮮局勢再無爆點、法國大選完美收官之后,隨著風險事件塵埃落定,黃金不再受到投資者青睞。隨著投資者風險偏好上升,他們賣出黃金,而轉向收益率更高的風險資產。
且不論黃金的避險功能多大程度上被棄如敝履,但看目前的樂觀情緒的基礎就讓人懷疑。如果回顧下近25年里市場遭遇過那些起伏,那么就會對現在爆棚的樂觀打上一個問號。比如千年之交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前,曾有不少人都樂觀地認為新科技革命會將人類帶入前所未有的“永續增長”時代;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人們也普遍接受了“世界是平的”,因此貿易與全球化會一馬平川地快步向前,并讓所有人受益。
那兩次危機前的市場樂觀情緒至少擁有前后幾年的祭奠和一些理論基礎,而現在呢?勉強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上任還不足4個月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提振經濟的構想了,不過雖然“雇美國人,買美國貨”的口號嘹亮,但從推特上的激揚文字轉化為現實的政策,中間還有很長的距離。更何況特朗普上任后第一次公布的季度經濟數據也遠說不上讓人感到振奮。
或許讓投資者感到樂觀最大的理由就是美國上市公司的季度利潤創下5年來最佳表現。不過這已經從處于歷史高位的道指中反應了出來——換句話說,上次美國公司能這么賺錢時,還處于經濟危機后的恢復期,道指還沒這么高,投資者也遠沒這么樂觀。
市場中洋溢樂觀情緒固然是件好事,但風控則始終不能放松。從過去25年的市場經驗可以看出,樂觀情緒會導致羊群效應,一旦市場有任何風吹草動,樂觀情緒會急轉直下,蜂擁避險。目前已經有人將過低的恐慌指數看成了市場未來走勢的反向指標,VIX持續位于低位顯示投資者已變得過度自負。
當市場總沒有恐慌才是醞釀著最大的危機,這一點已經被多次證明。遠低于平均水平的恐慌指數可能標志著“風暴前的平靜”,同時經典判斷一直有效,即“危機到來所用的時間比你以為的久得多,然后它發生的速度又比你以為的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