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距離美聯儲下一次會期還剩下一個月的時間,然而,市場投資者卻早已對美聯儲的政策行動前景下好了賭注。在4月非農就業狀況重趨全線向好之后,而,對專家的進一步調查結果顯示,美聯儲6月加息的預期已經達到了99%,也就是說,如果未來一個月內不發生小行星撞擊紐約這樣的意外事件,那么美聯儲再度加息就已經是板上釘釘。
在美聯儲短期政策前景已經幾乎沒有任何“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投資者的情緒也已是處之泰然,這就使得衡量市場恐慌情緒的VIX指數也降低到了近乎“地板”的水平。但耐人尋味的狀況卻是,早在去年,美聯儲還曾表示,加息前景需要在每一次政策會議上,基于最新的經濟數據逐次定奪。而美國失業率在4月份降至4.4%低位的狀況,或許已經令美聯儲感到足夠滿意。
由鴿到鷹,立場急轉事出有因
事實上,直到2016年時,每當市場對美聯儲的加息預期升溫之時,美聯儲官員就會通過公開渠道來設法打壓市場對此的過高預期。但如今,情況卻已恰恰相反,美聯儲非但沒有通過公開消息渠道來平抑加息預期,反而利用這樣的機會來打消投資者對繼續加息大局前景所僅存的那么點疑慮。于是,相比加息預期,美聯儲政策前景的看點已經轉移到了“縮表”這個議題上,也就是其此前收購的4.5萬億美元證券資產的最終歸宿,而這,可能會在6月的會議上被首次正式提及。
如果一切順利,美聯儲將在未來6個月內再加息三次。在此期間,縮表問題將取代加息問題處于美聯儲政策政策爭論的焦點位置。而如果對比一下美聯儲在“不久之前”的表態,大家就會發現其當前的政策表述,事實上才是“反常”的……
事實上,大家可以看到,早在去年9月份大選前的最后一次政策新聞發布會上,美聯儲主席耶倫(Janet Yellen)還在用非常謹慎的措施來描述當時的美國經濟狀況,稱美國經濟根基依舊不穩,只有繼續通過低利率的“高壓”貨幣政策才能扶助美國經濟進一步復蘇。這與其當前的政策措施簡直有云泥之別。而實際情況是,在特朗普當選后不到30年,耶倫重新發表的非正式政策宣言的內容就可以被概括為一句話:我們現在就是鷹派,而且會繼續鷹派下去。
于是,自去年12月至今,美聯儲已經加息兩次,而如本文開始所言,6月份實施半年內第三次加息的行動也已是無甚懸念。而與此同時,美國股市在過去半年間也錄得了持續的上漲,令在2015年底美聯儲時隔多年首次加息后停滯下來的漲勢得到了接續,也就是出現了所謂的“特朗普行情”。而這,都要歸功于所謂的“通貨再膨脹”交易押注。
(所謂的股市“特朗普行情”,見下圖)

所謂”通貨再膨脹“交易,就是投資者認定美國的經濟刺激手段,在共和黨贏下了國會參眾兩院和白宮,掃除了障礙財政領域的障礙之后,可以更多地來自財政政策,而非僅僅依賴美聯儲的貨幣政策,這也給予美聯儲的寬松貨幣政策一定的退場空間。而新總統特朗普本人在競選期間和當選后一再承諾的減稅和增加基建投資前景,也令市場加倍看好財政政策前景。而在美國聯邦政府通過開源節流的手段向全社會挹注了更多現金流之后,通脹預期勢必將會看漲,這也就是與之相關的交投押注被冠以”通貨再膨脹之名的原因。
美聯儲面臨被“打臉”?
但真實經濟狀況卻與美聯儲的預估事與愿違。美國一季度GDP同比增幅只有0.7%,且核心通脹水平也未如預期般出現顯著回升,但美聯儲在之前5月初的政策會議上卻仍然可以信心滿滿地強調這只是“暫時狀況”,并繼續押寶于“特朗普新政”的最終落實并起效。而對于美聯儲來說,光有當前失業率降低至了4.4%這一項,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在6月繼續加息。
然而,這都可能只是美聯儲和主流市場投資者一廂情愿的樂觀估計。因為,當前美聯儲的一切樂觀預期和政策假設,都是建立在所謂“通貨再膨脹”交易的基礎之上,但所謂“特朗普新政”的難產甚至流產,則可能令美聯儲當前的鷹派立場淪為徹底的笑柄,迫使其在此后改弦更張,并甚至需要面對市場投資者作出正式或者非正式的“道歉”。
具體而言,如果基本面經濟狀況繼續差勁,GDP增速在今年二季度至三季度遲遲不見起色,同時共和黨特朗普政府的所謂“財政刺激”措施仍舊八字不見一撇,且9月份政府再度關門的狀況也最終噩夢成真的話,那么,在美聯儲6月份“板上釘釘”的加息最終落實之后,其日后的面子該怎么繼續掛得住,或許將是個巨大的問題。而問題則正在于,“特朗普新政”并沒有耶倫和特朗普本人那么順利,許多事先的樂觀假設,或許也只是“看上去很美”……
這意味著美聯儲到了年底之時,很可能才會察覺到大事不妙,并手忙腳亂地把方向盤往反方向打,令市場也陷入無端的恐慌之中。或許,屆時美聯儲只能像此前一樣,把責任推給來自外部的“罪魁禍首”,只是屆時,如果歐元區局勢成功地穩定了下來,同時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的狀況經濟又繼續回暖,那么美聯儲還能把臟水潑給誰呢?
鑒于如此變相承認錯誤的姿勢太難看,美聯儲更有可能會選擇對經濟基本面狀況視而不見,而是繼續延續既有的路徑。畢竟,美聯儲主席耶倫很可能在2018年2月就會離職,她要是擺出“在我之后,哪怕洪水滔天”的姿態,把爛攤子扔給下一任的“接盤俠”,也并非沒有可能。
一失足將成千古恨?
然而,紙包不住火,在錯誤的方向上走得越遠,日后要回頭時的困難也就越大,如果加息和縮表決策被證明是錯誤的,那么美聯儲就勢必將犯下和日本央行當年所犯下者如出一轍的錯誤:在1990年代日本遭遇經濟危機之后,當時的日本央行便也是錯判了經濟形勢,在基本面狀況稍有起色之際便急于撤走寬松貨幣政策措施,而如此的錯誤后果能有多嚴重,回顧一下日本的經濟“增長”歷程便知:在經歷了失去的10年、失去的20年之后,該國經濟正在奔向“失去的30年”,而其央行的猶豫不決與決策失當,也已經成為了宏觀經濟學教科書上著名的反面案例。
但無論如何,至少在負面消息尚未完全爆發的趟下,美聯儲暫時仍然可以繼續嘴硬下去。但部分投資者卻已經開始覺察到了背后的隱憂,并已有了“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行動。在不驚動大部隊的情況下,這些投資者已經開始屯積歐元兌美元看多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