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原油分析師和交易員眼中,歐佩克延長減產協議似乎已成定局,周一俄羅斯和沙特先后表態稱同意延長減產至明年3月,更是加強了市場的這種預期。
隨著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積極減產,多份月報顯示的減產執行率都為100%左右,而近期沙特、俄羅斯、阿爾及利亞等國家都紛紛表態支持延長減產協議,油價也逐漸顯露復蘇勢頭,許多投資者都認為5月25日歐佩克大會上延長減產協議幾成定局了,市場機構預期會延長六個月。

牛津能源研究所主管Bassam Fattouh上周在標普普氏能源資訊的原油峰會上表示:
“市場上確實已經達成會延長減產的共識了,但這些年我從沙特身上了解到的是:沙特很喜歡采取單方面行動的策略,也就是說沙特可能會再次與其他產油國產生沖突。若這次真能如此順利地達成協議,那說明沙特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相信大家都還記得,去年產油國好不容易才達成減產協議,這個過程如此漫長和艱難的罪魁禍首就是總喜歡“硬碰硬”的兩個死對頭——沙特和伊朗。當時伊朗堅持本國剛被解除制裁,需要及時恢復原油生產的原則,而沙特也不退讓,堅持認為所有產油國都應該簽署和遵循減產協議。
而且,去年年初沙特處決了一名什葉派教士也引起了伊朗等多個中東國家的不滿,相互矛盾激化。去年4月份的多哈會議上,凍產協議就是因為沙特和伊朗的沖突而“流產”。去年9月,沙特曾提出讓伊朗同意凍產以替代減產,但這個提案被伊朗拒絕了。直到11月份,沙特才開始軟化立場,最終伊朗在減產協議中得以豁免。挪威銀行原油分析師Torbjorn Kjus認為:
“沙特和伊朗之間的關系實在是劍弩拔張,不過這一次伊朗可能不得不同意凍產或減產,因為有數據顯示該國原油已經抵達產量上限了。”
Torbjorn Kjus還指出,除了伊朗和沙特,伊拉克也將是一大風險。伊拉克極有可能以需要維持石油收入來打擊恐怖主義為由尋求豁免。根據去年11月達成的協議,伊拉克承諾減產21萬桶/日,而目前它已基本完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