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周一倫敦LME交易所和港交易所正式啟動黃金期貨合約交易,港交所黃金合約以人民幣和美元雙種計價,LME黃金合約以美元計價。這意味著已經沿用了上百年OTC倫敦現貨黃金報價機制將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讓位于更透明的交易所結算模式。
港交所、LME今日正式推出人民幣計價黃金期貨合約。這意味著沿用了100年的倫敦黃金定價交易模式發生重大變革。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周一將有三個黃金期貨產品推出,其中兩個在香港推出,一個是在其下屬的倫敦LME交易所推出。
這三個產品均是首次同時在兩個市場上市,港交所的黃金合約以人民幣和美元雙幣種計價,LME黃金合約以美元計價。
LME黃金期貨合約的推出,標志著倫敦黃金現貨市場發生重大變化。這標志著年交易額超過5萬億美元的倫敦黃金市場,將從OTC柜臺交易,轉入交易所集中清算模式。
港交所和LME黃金合約,由五家大型銀行和歐洲交易量最大的自營交易商英國OSTC將為做市商,承諾提供流動性。這五家銀行分別是高盛、工商銀行標準銀行、摩根士丹利、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法國興業銀行。
貴金屬資訊公司DMCC創始人Jeffrey Rhodes稱:“市場等待這一刻已經太久太久、我認為它們最終將會成功。”

激烈競爭迫使改革
美國交易所大舉向貴金屬擴張也迫使倫敦黃金市場改革。
1月份芝加哥交易所(CME)推出針對倫敦現貨黃金的新合約。美國洲際交易所(ICE)均提供的黃金期貨交易合約日交易規模達到400萬盎司。
黃金頭條網此前曾提及,倫敦作為傳統的黃金交易中心,正面臨轉型關鍵時刻。
自1919年,羅斯柴爾德家族聯合做市商,首創黃金定盤價制度以來,倫敦黃金現貨定價模式沿用了近100年。盡管1982年LME曾推出過黃金期貨合約,但很快就因為流動性不足而關閉。
然而自金融危機以來,特別是黃金、白銀操縱丑聞曝光以來,OTC交易不透明以及合規難題,導致投資者更青睞美式交易所合約。監管機構已經強制集中清算某些類別的場外交易衍生品,這主要是由于銀行之間雙邊交易的復雜性造成。
2014年德意志銀行宣布結束白銀市場電話報價制度,白銀定盤價正式進入電子報價撮合模式,之后黃金、鉑金定盤價正式引入電子盤報價制度。(原標題:貴金屬市場百年最重大變革: LME交易所黃金期貨合約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