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疲軟

滬鋁近期維持振蕩偏弱走勢,從年初上漲至4月時的15000元/噸高點后,便開始了振蕩回落,至今重新回到年初時的13500元/噸一線。供給側改革思路下,通過回顧鋁價歷史走勢,來對后市進行展望。
供給側改革影響有限
今年鋁價第一波上漲是基于對“2+26+3”城市采暖季限產方案,按采暖季電解鋁限產30%來算,影響產能約330萬噸,折合到今年影響產量是38萬噸的預期。第二波是對供給側改革的預期,但漲幅較小,市場便傳出今年供給側改革將會影響到400多萬噸產能,甚至影響150多萬噸的產量,但新疆昌吉州公示了200萬噸違規產能后,鋁價便開始階段性見頂回落。
與此同時,基本面的情況是,運行產能從年初的3624萬噸到現在的3829萬噸,新投的產能是196萬噸,復產是55萬噸,減產是24萬噸。5月產量達到歷史次高的283萬噸,僅次于去年12月時的289萬噸。
庫存保持高位,市場承壓
目前的情況是,一方面是對年初供給側改革過高預期的落空,而時至今日依然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減產,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高運行產能下的過剩產量將會對今年剩余時間供給側去違規產能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四五月份是鋁下游傳統消費旺季,社會庫存依然保持高位,以及6月下游需求開始有所轉弱,鋁價短期壓力顯現。另外,宏觀面國內金融去杠桿以及美聯儲加息,均使商品市場承壓。
鋁價遠期走勢或可期待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鋁價走勢的內在邏輯,今年鋁價走勢邏輯是:政策面與基本面共振。政府對鋁行業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一是嚴控新增產能的無序擴張,二是保持鋁行業自身的良性發展。因此,供給側改革是要鋁行業自身保持有利潤可圖,促使鋁行業往下游精深加工方向發展。
目前新增產能部分已大幅放緩,并且采暖季限產的執行,市場對于遠期樂觀預期仍在。雖然目前社會庫存達120萬噸,接近高位,但是對于鋁年產量3600萬噸來說,影響仍相對較小。我國鋁消費需求增長仍有7%的增速,如果四季度去產能疊加環保限產,其實這部分庫存能夠得到較好消化,并且明年供需格局將會大為改善。
此外,今年不斷的環保政策,包括碳排放、環保督查,電力改革等,中長期來看將會逐漸抬高鋁的生產成本。鋁價更有可能隨著成本上升而長期看好。因此,當前鋁價走勢多呈現振蕩,短期偏空但不可過分看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