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美國北部平原的干熱天氣引燃CBOT小麥、大豆、玉米期價升勢。與此同時,加拿大和黑海小麥生產風險指數偏高,我國頻繁的雨水也進一步增強新麥品質水平的不確定性。不過,歐盟雨水增加,改善了小麥產量前景。從大的氣候環境來看,截至目前,全球沒有活躍的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天氣特點,今年秋季或維持中性預期,小麥整體生產年景接近正常。而相對于長期均值而言,北半球秋季出現厄爾尼諾的概率仍有35%—55%,發展形勢需要持續關注。
我國作物產區
據衛星遙感監測,上周,我國氣象條件總體不利于農作物生產。南方接連遭遇強降雨襲擊,四川、重慶、湖北、湖南、江西部分地區雨帶重合,威脅水稻、玉米、棉花等作物生長發育。而在冬麥產區,小麥收割正在由南向北展開,江淮地區已經收獲完畢,黃淮、華北地區進入大面積收割階段,但不合時宜的降水打破了小麥豐產預期,6月4—6日以及9—10日的兩輪降雨過程,導致河南、山東和陜西等省的部分地區小麥出現倒伏和發芽問題,新麥面臨降質降價風險。
本周仍有新的降水預期,我國小麥的品質水平必然再次面臨威脅。不過,不利天氣支撐優麥優價,預計未來市場對優質小麥的爭奪更加激烈。
北美作物產區
上周,美國玉米帶開啟5月潮濕天氣后的溫暖干燥模式,有利于玉米、大豆播種順利推進,但大平原干熱天氣露頭,其中,南達科他州的干旱范圍激增30.1%,北達科他州的干旱范圍激增63.3%,達到87.5%,是2012年嚴重干旱以來的最高比例,威脅到春小麥生長。這種擔憂情緒助推美國小麥期貨價格迅速上漲,玉米和大豆也跟隨堅挺勢頭,小幅收高。
本周,大平原天氣仍將高溫干燥,雖有利于硬紅冬麥收割,但將加劇局地干旱威脅,南達科他州的旱情將更為嚴峻。北達科他州部分地區則會有降水過程來緩解旱情。美國大豆和玉米生長季即將到來,需繼續關注干熱天氣的發展及其對作物盤面的影響。
東南亞作物產區
上周,印度絕大部分地區被陰雨籠罩,南方日照略顯不足,甘蔗生長環境欠佳;中北部高溫天氣緩解,有利于甘蔗健壯生長。本周,印度南方晴日居多,將改善甘蔗光照條件,而北部將恢復干燥,局地有下墑風險。不過,近來良好的季風降雨提振了機構對印度蔗糖增產的預期。
上周,中南半島持續了季節性良好降水,平均氣溫在28℃,水熱條件對于新季水稻生長較為有利。棕櫚產區降水多發生在東部半島,西馬來與蘇門答臘半島降水較常年略少,預計本周降水增加,下半年棕櫚油市場會面臨庫存累積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