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周一,繼埃及、沙特、阿聯酋、巴林、也門政府之后,利比亞成為第六個宣布與卡塔爾斷交的國家,多國此舉的主因是卡塔爾支持恐怖主義活動。消息傳出不久亞盤油價漲超1%,不過隨后不斷加劇的擔憂情緒令油價承壓下行。
投資者這種情緒不僅來自對歐佩克減產協議執行可能受阻的擔憂,更來自于這一外交事件背后的微妙細節:沙特與伊朗的矛盾。敏感的投資者已經察覺出可能爆發軍事沖突的苗頭,中東局勢可能再次變得緊張起來。有分析甚至基于歷史經驗認為,一旦中東沖突爆發,油價可能會因為供應中斷出現暴漲。
那么,中東局勢真的會引爆油價行情嗎?是不是每次中東地區爆發戰爭或沖突油價就一定上漲?若戰爭爆發,石油會不會再次成為中東國家的武器,對油市及全球經濟構成威脅?而且,若真的有影響,對油價的影響又會持續多久?投資者可以如何提前布局?
【歷次中東沖突與油價】
經統計和研究發現,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油價經歷了1973-1980年、1999-2007年、2009-2014年三次階段性油價上漲,1973-1980年期間油價累計漲幅最高,達到865%。而1981-1990年、1991-1998年、2008-2009年以及2014-2016年四次階段性油價下跌。按照價格波動形態可以把油價波動大致分為八個階段(不包括2016年至今).
1973年-1990年期間中東地緣政治處于不穩定時期,時常爆發大型戰爭及沖突,嚴重影響了油市供應,尤其是頻繁中斷生產的伊朗,但油價并未一直保持長期上漲。在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后,歐佩克趕緊增產豐富油市供應,因此當時戰爭爆發引發的油價上漲并未持續太久。
無論影響程度如何,中東局勢緊張總能牽動市場敏感的神經。為了研究戰爭爆發后的油價走勢,本文還單獨統計了歷次中東危局下的油價漲跌情況:
歷次中東戰爭或沖突爆發基本上跟油價都會有聯系。持續時間越長或者戰爭程度越激烈,油價的反應就越大(比如伊拉克戰爭).在沖突初期油價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上漲,但這種漲勢不一定會持續,有可能隨著戰爭結束就回落,甚至暴跌后進入下行趨勢(比如海灣戰爭和利比亞戰爭).
【這一次中東危機有何不同?】
歷史上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機確實深刻地影響過油價,在沙特等多國同時宣布與卡塔爾斷交之后,投資者存在擔憂情緒也是合理。但要注意的是,隨著國際政治局勢逐漸穩定,中東地緣政治已不是影響油價的唯一主因。隨全球經濟、歐佩克和非歐佩克之間的明爭暗斗、金融市場等都是影響油市的因素。
從長期走勢來看,如果要把1970年以來的原油市場劃分大周期,則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周期:即中東地緣政治極其不穩定時期(寬幅波動并上揚的1971-1986年);窄幅波動時期(1986-2001年)以及世界信貸擴張時期(寬幅波動并上揚的2001-2016年).
那么2016年以后,我們面臨的將是怎樣的一個油市周期?除了2016年初形成的雙重底形態(油價進入上行趨勢的信號),相信許多人都注意到一個關鍵節點:2016年底歐佩克與非歐佩克達成歷史性減產協議。這或將是原油價格將進入第四個窄幅波動周期(2017-2032年)的重要標志。在產油國協同減產的時代,單單用“石油武器”或難以再次對國際油市構成實質性重大威脅。
對此,我們將繼續跟蹤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