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期貨引導作用顯現
至今,玉米市場化改革已走完一個年頭。經過去年的實踐,玉米市場相關主體對改革有了一定的體會。那么,去年以來,農戶收益情況如何?深加工企業效益如何?新的一年,農戶種植意愿又如何呢?
據了解,2016年3月,國家適時取消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改革后的玉米價格要由市場來決定,價格不再承擔補貼農民的功能。
“玉米供給側改革對北方地區玉米加工企業來說是一件好事。”據東北地區某深加工企業人士介紹,在國家實施玉米供給側改革之前,收儲把東北與華北的玉米價格拉得很離譜。東北每噸價格高出市場價一兩百元,讓東北企業窒息了。另外,玉米價格掉下來以后,跟美國進口玉米價格持平,這樣也堵住了進口農產品對國內市場的沖擊?,F在,企業的開工率和收益率出現全面回升,今年一季度還扭轉了去年虧損一億多元的局面,實現1000多萬元的利潤。
不僅東北地區深加工企業獲得了實惠,玉米下游飼料企業、淀粉企業的貿易量也出現顯著增長?!坝捎谌ツ暧衩资袌鋈∠R儲收購,企業市場化收購極大地釋放了市場的活力,使得玉米下游飼料企業、淀粉企業需求量大增,企業的貿易量也有了大的提升。”大連良運集團總裁助理、糧食購銷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傳輝表示。
實際上,在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取消之后,市場價格便出現大幅下跌。去年玉米期現價格呈現震蕩走低態勢,期貨價格波動幅度不僅較2015年有所放大,并且跌幅也明顯大于現貨價格,直到年末,期現價差才逐漸收窄。
東北地區一位糧食貿易商表示,去年上半年市場對玉米價格走勢預期過分悲觀,期貨價格持續弱于現貨價格。直至去年10月,玉米新糧外運遇阻,造成短期供應趨緊,市場逐漸轉向關注玉米市場的利多支撐因素。期現市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玉米期貨價格充分反映了市場各方預期,對種植結構調整有積極的作用。
在去年我國“鐮刀彎”等非優勢區玉米面積調減3000萬畝的基礎上,今年將繼續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500萬畝。而作為此次玉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減玉米面積的任務最重的省份——黑龍江,此次調減1000萬畝,隨后要發展什么品種將由市場決定。
以黑龍江農墾總局北安管局趙光農場為例,該農場有50萬畝耕地,以前主要種春小麥,2009年開始改種玉米,面積一度達到43萬畝。這50萬畝正好在“鐮刀彎”內,今年種了30多萬畝大豆,還有17萬畝玉米。
據了解,黑龍江西部地區的玉米種植面積縮減地區,改種多以大豆為主,其次便是水稻、馬鈴薯和其他雜糧。
“保險+期貨”為農民解憂
“現在,農民、貿易商都開始關注期貨價格了,現在做玉米貿易,不用期貨工具肯定不行。玉米價格市場化改革以后,價格跟國際接軌,市場波動大,這也是玉米產業鏈參與期貨進行套期保值的原因?!睏顐鬏x說。
上述東北地區某深加工企業人士也表示,今年4月底企業已與ADM簽了基差合同,每個月交易1000噸玉米,以玉米期貨1709、1801合約為參照,8個月共交易8000噸。企業可以一次性全部在期貨市場套保,對方也可以一次性全部買入。另外,2014年底玉米淀粉期貨上市后,對整個行業指導意義很大。除了價格標桿作用,市場競爭更加多元?!霸瓉砦覀冑I玉米賣淀粉,只有現貨交易的買賣雙方博弈,現在有第三方加入,參與的主體更多了,我們是非常喜歡的?!?br/>
據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北安農墾管理局趙光農場負責人介紹,該農場50萬畝耕地的租金中原來有種植險,種植險覆蓋冰雹和澇旱等自然災害。但農民仍然面臨價格波動的風險,去年114戶農民參加了“保險+期貨”試點項目,購買了1萬噸大豆的價格保險,鎖定賣價3780元/噸。他希望今年試點中能把種植險和價格險進行合并,來保障農戶的收益。
“通過2016年保險+期貨’項目的運作,我們發現場外期權權利金過高,對保險+期貨’試點的實施、擴大參與面積有一定的影響。希望監管層積極推進場內期權業務,以降低手續費成本,這對進一步完善項目產品設計、更加貼近農民需求將起到關鍵作用?!焙邶埥〈蠖箙f會會長、南華期貨副總經理唐啟軍表示。
據唐啟軍介紹,在大商所的支持下,2016年由吉林省農委牽頭組織領導,永安期貨及永安資本、人保財險吉林分公司、安華保險吉林分公司、中航安盟保險吉林分公司多方合作,以云天下農業投資公司作為參與主體,開展玉米“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工作。截至2016年12月31日,試點項目在榆樹市、德惠市、農安縣、公主嶺市、梨樹縣、扶余市為15073.12噸玉米現貨提供價格保險,覆蓋面積近2萬畝,累計賠付農戶129955.92元。
“保險+期貨”項目創新了玉米補貼方式,在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永安期貨相關負責人認為,該項目實施后,玉米種植戶在面臨市場價格下跌風險時,能獲得有效的收入補償,這是一種事后精準損失補貼,也實現了“價補分離”,為供給側改革、調結構調面積提供了市場化方式。同時,按照市場價格定價,有利于促進整個玉米產業鏈的持續健康發展。
此外,“保險+期貨”項目創新了保險與期貨融合的金融發展模式。保險和期貨是兩種金融產品,都是有效的金融手段,通過保險和期貨兩種手段的融合,能有效發揮保險和期貨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既能有效引導玉米種植主體的市場化生產行為,又能有效化解風險。
試點品種多點開花
“玉米市場化以后,玉米期貨持倉量創造歷史最高記錄。對于企業參與套保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市場參與積極性明顯提高。”吉林云天化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參與玉米期貨交易的單位客戶數量月均超過2000戶,較2015年增加167.13%。
數據顯示,伴隨著國內玉米市場化進程的推進,玉米期貨市場的活力逐漸提升,2016年玉米期貨持倉量創出歷史新高,成交量和成交金額同比分別增長了190.72%和130.8%。今年前4月玉米期貨成交量0.7億手,同比增長90.49%;日均持倉184.6萬手,同比增長77.08%,成交量和日均持倉量在全國農產品期貨中均排名第一位。
除玉米品種外,“保險+期貨”試點品種也在不斷擴容。據了解,2015年大商所推動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首創了“保險+期貨”模式,2016年大商所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和安徽省開展了12個“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包括9個玉米試點、3個大豆試點,共計投保大豆3.45萬噸,玉米16.65萬噸,保費總額2648萬元,上述項目均根據大商所期貨合約確定目標價格和理賠依據。此外,目前,鄭州商品交易所已在白糖、棉花品種開展了“保險+期貨”試點,上海期貨交易所也在籌劃橡膠品種試點工作。
“保險+期貨”也成為期貨扶貧利器,將繼續發揮期貨公司利用金融工具服務“三農”、服務實體的作用。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日前曾表示,“保險+期貨”模式利用市場化手段,在保障農民基本收入的同時,利用期貨市場轉移了保險公司的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值得繼續推廣下去。
分析人士表示,“保險+期貨”是營造一個共贏的局面,農民、期貨公司、保險公司都能從中受益。種植戶能夠在農產品價格上得到保障,從而降低了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而期貨公司、保險公司通過提供服務,也能夠從中獲取一定的回報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