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年底開始,現貨交易行業清理整頓工作正式拉開帷幕,從中央到地方,強監管、嚴處罰,清理整頓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其實,監管層對于現貨交易場所的清理仿佛從未停止過,也有從業人員戲謔“交易所”的一生就是“清理整頓”的一生。然而交易場所卻越清理越多,1月9日,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部際聯席會議(下稱聯席會議)摸底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共有1131家交易場所。與上一輪清理整頓后保留的交易場所相比,交易場所總量增加311家。此前多輪的清理整頓下,為何現貨交易場所不減反增呢?
現貨交易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從發展歷史來看,我國期貨市場是在現貨市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期貨市場具有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其所提供的價格和價格變化趨勢可以及時指導相關商品的企業安排生產,同時為生產、經營企業回避市場價格波動風險提供服務,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所必需的。
隨著我國建設制造業強國和提高制造業競爭力的需要,傳統的現貨市場已經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形勢,要求其利用電子信息技術,不斷創新市場的交易方式、提升市場的服務功能。經過快速的改革發展,現貨市場實現了交易電子化、信息化,發展成為集交易、信息、結算、物流服務于一體的平臺經濟,實現了生產企業、貿易企業、消費企業和終端客戶之間產需銜接,解決現貨商品交易過程中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的問題以及現貨貿易商與商品投資者間的矛盾,真正實現降低實體經濟交易成本、物流成本和融資成本,并推動其集約化、市場化和規模化發展。
在實踐中,很多交易所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開展良好,立足本土,承接“互聯網+”,為農業生產、制造企業等提供了及時準確的價格信號和供求信息,按時按量、低價優質的生產原材料;同時,也搭建起了供需雙方銜接的平臺,為企業提供了及時運輸、資金回收等服務。通過指導制造企業(農業)生產、降低流通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方式,幫助制造業提升競爭能力。
正是因為有很多優秀的交易市場在服務實體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紐帶作用,成為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行業才得以在艱難的市場環境之下保持著快速、持續的發展。
清理整頓的目的是激勵行業改革和創新
梳理解讀監管政策發現,當前的監管政策具有部署嚴密、措施嚴厲、要求嚴格的專業監管的特點,相關部委也是在詳盡調研后,充分了解了行業發展現狀而采取的相應舉措,然而這些舉措并不是要否定現貨交易的發展,而是激勵行業本身改革和創新,將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讓行業更加有動力地前行。
例如,清整聯辦[2017]30 號文件對商品類交易場所明確了政策邊界:“商品類交易場所及交易品種的設置應立足現貨,具有產業背景和物流等配套措施,不得上線與當地產業無關的交易品種,交易必須全款實貨,交易客戶限定為行業內企業。”從業務特征上看,服務實體經濟的現貨交易市場得到了監管層的肯定并予以保留。
不可否認,當前仍有部分交易場平臺存在違法違規問題,但“瑕不掩瑜”,監管層仍希望通過清理整頓行業達到“優勝劣汰”。
長效監管才是保證行業健康發展的“永動力”
目前,地方現貨交易場所問題重重,屢次整頓不減反增,究其根本原因是長效、直接監管缺失,其缺失程度達到了“無法無天”:所謂“無法”就是沒有明確的管理辦法,38號文件的作用主要在清理整頓,不能成為規范性的文件,沒有相應的管理辦法;“無天”就是沒有明確的監管部門,38號文件也只是責成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只是作為交易場所清理整頓的牽頭單位,而不是監管部門。
這樣“無法無天”的日子久了,一些正規的交易場所也無所適從,被迫變成僵尸交易場所,行業發展失去了動力。
1月9日聯席會議對于建立長效機制不僅給出了時間計劃,也提出了具體規劃,“在兩到三年時間內建立完善長效監管機制”。商務部負責指導協調省級政府編制大宗商品類交易場所總體規劃、督促整改;審計署將省級人民政府對轄區內交易場所的管理落實情況納入地方主要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強化了屬地管理;最高法院出臺交易糾紛案件的司法解釋,推動地方審理案件的統一性;法制辦和商務部統籌研究推薦地方交易場所監管立法工作、明確違法違規的行為法律責任等。
這樣一來,逐步建立起交易場所監管法規體系,真正實現“有法有天”,有效推動行業健康、規范、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