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國際能源署(IEA)與《國際石油經濟》月刊于北京聯合發布了《2017石油市場報告》。這也是IEA首次將重新命名的該報告帶入中國發布,也是中國石油經濟研究院與該組織首次聯合發布該報告。
《報告》指出,在主要發展中經濟體(中國、印度等)的帶動下,石油需求將會保持強勢增長至2022年左右,但由于近兩年上游投資不斷減少,在2020年左右全球石油市場有可能再度進入供不應求的局面,會出現價格飆升的風險。
同時,他毫不諱言中國在這一輪轉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第二大石油精煉國、第一大石油凈進口國和重要的原油生產國,單獨發布中文的中國市場研究結果不失為適宜之舉。”他說。
在《報告》中,對于國際油市未來5年的判斷基本保持相對樂觀的看法,認為由于2015-2016年上游投資削減所帶來的供給下降,將在2020年顯現出影響,導致屆時全球原油市場供需緊張,油價上升。
支撐這一結論的核心論據,來自于IEA對于過去規律的總結。IEA預計2019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將突破1億桶/日大關,2022年則將達到1.04億桶/日,而新增需求中的七成將來自于亞洲國家。
同時,2015-2016年全球上游投資大幅下降,而從各個國際石油公司所公布的投資數據來看,2017年相關數據還將繼續縮減,這會導致2020年前后全球的原油供應將陷入停滯。
“在沒有進一步的投資前提下,2022年剩余產能將降至2%,而上一波油價快速上漲的2008年,相關數據還為3.7%。”Neil Atkinson告訴記者,“在這種情況下,在2022年油價極有可能出現上漲。”
不過,目前的國際原油生產形勢與2008年相比有非常大的區別。彼時,作為隨時可以利用剩余產能回復原油供應的所謂“機動生產者”還是沙特、科威特和阿聯酋等海合會國家,他們在現有產能以外的剩余產能擴張速度非常可觀。
但是,時至今日,承擔這一角色的生產者并非沙特,而是美國的致密油生產者們。在記者的多方采訪中,來自全球標普普氏能源的分析師和部分中國自身專家均認為,目前國際油市中的機動生產者應該是來自美國的小生產商們。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原油產量在2015-2016年油價暴跌的情況下,產量僅出現了微量下降,下降幅度不足100萬桶/日,在2016年油價恢復后產量則更是出現了快速上漲,IEA預計如果2022年油價恢復至80美元/桶,彼時美國將有接近700萬桶/日的產量,比目前多出300萬桶/日。
盡管中國近兩年的原油消費增幅大幅放緩至年均2%左右,但IEA仍然認為,中國對于原油的需求消費潛力巨大,并且在未來國際能源市場上將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報告》預計,受經濟形勢利好、石油化工生產大幅增長、汽車保有及需求旺盛等因素的支撐,預計2016-2022年中國石油需求將凈增180萬桶/日,年均增長率約為2.4%,“這一數字已經明顯低于以往的預期。”Neil Atkinson表示。
他認為,盡管中國國有能源企業在2017年“逆勢”追加上游投資,但這仍不足以抵消中國老化油田的產量遞減,僅能延緩中國原油產量的下降速度。《報告》預計2022年中國石油產量將降至380萬桶/日,而2016年這一數字則為400萬桶/日。
而與此相對,中國原油的進口數量則會大幅度增加,在未來五年的全球最大進口國排名中,中國將位于榜首并持續保持領先。而以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為首的亞洲原油需求力量將共同推動全球石油流動由西方轉向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