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公布的數據顯示,雖然失業率降至4.4%的逾10年來最低水準,但平均時薪只比上年同期微升2.5%。從2009年以來,薪資增幅就沒有達到過3%以上,而且在經濟衰退過后的整個這段期間,一直低于讓美聯儲能夠達到2%通脹率目標所需要的水準。
在薪資增長低迷的這段時間,企業獲利卻是飆升:根據基金公司GMO的資料,標普500指數.SPX成份股的獲利/營收比目前接近9%,1997年之前平均為5%。盡管經濟學理論認為高獲利會刺激投資及競爭,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根據一篇最近發表的論文,在非金融企業中,目前凈投資相對于營業凈盈余的比例,比1980年代及1990年代的常見水準大約低了60%。
低投資與低薪資增長,這兩個謎團并非毫無關連,而且也不是什么奇蹟。這兩個奇葩現象持續存在,并不是因為傳統經濟理論出錯,而是因為經濟理論假定企業在競爭性市場中經營。在這種經營環境中,在投資活動的資助下,新企業能夠崛起,搶奪原有企業所享有的高利潤。這會創造出對勞動力的需求,而且會推動薪資上升。
美國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企業獲利激增卻不積極投資,失業率很低而薪資卻不見強勁增長。
然而,理論中的新企業并未崛起,舊企業也不愿投資。根據美國統計局資料,在1998-2007年期間,每年新創企業家數比倒閉家數大約高出10萬家,在那之后企業凈增家數都差不多掛零。
但為何有企業會放棄有利可圖的新投資?套用商學院教授的說法,當有那么多其他企業等著“搬走他們的奶酪”之際,他們何以如此?嗯,或許不是這么回事。
“我們檢視了八種可解釋投資缺口的替代理論。”紐約大學的GErmán Gutiérrez和Thomas PhiliPPon在2016年的一份研究寫道。
“其中唯一與我們產業及企業層級數據庫始終相符的,是競爭下降,管理趨嚴,以及可能還有來自急功近利主義者的壓力增加。”
薪資隨投資增加
企業因為面對的競爭減少,因此不投資;其他研究也發現,這是因為監管規定不利新進業者,尤其是通訊和國防領域。
的確,正如紐約大學論文的研究結論,投資較少的企業通常由機構投資者持有,它們或許有能力妥善應對維持季度獲利增長的壓力。如果你是基金經理,若無法好好追蹤指數就會丟掉飯碗的話,這個問題確實很要緊;但從長期價值創造的角度來看,關系則不是很大。這些不投資、面對較少競爭的企業不建設新廠房,倒是致力于回購股票。
這或許一時能支撐股價,但只能為銀行家創造為數不多的工作崗位,且完全無法提供其他人任何崗位。
幾乎可以確定,這也抑制了生產率的增長,而生產率增長應會提振薪資。紐約大學Thomas Philippon和CAllum Jones另一份研究草稿發現,若競爭減少的情況沒出現,我們發現美國經濟本可以在2010年底前,擺脫名義利率陷于零附近的境地,現在的名義利率將接近2%。
換句話說,我們部分解釋了長期性經濟停滯的原因,即美國經濟競爭性下降。
美國需要應對產業集中、反托拉斯及競爭不足的問題,否則將繼續被獲利異常與薪資增長無力這兩大“奇葩”所苦。
當然還有其他影響因素,包括全球低成本生產的競爭,以及至少理論上成立的技術面的影響。不過對于這兩個因素,美國總是能面對其一,另一個也能加以采用,然后薪資仍能可觀增長。這樣的情況持續至1997年左右。
一個諷刺的事實是,對于促進競爭幾乎束手無策的美聯儲,已藉由保持過低的利率因應了就業市場閑置的問題,并催生了諸多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