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去全球化”的時代下,這樣的數據似乎不應讓人驚訝: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不再像以前那樣跑到世界各地慷慨投資,而紛紛提出“XX優先”的口號。本國的工人和就業比海外投資更加重要。
發達國家對外投資動力熄火,而中國尚在取代他們的路途當中。近年來,發達國家對外投資的規模由1.8萬億美元下降至近1萬億美元,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卻與日俱增。不過,中國的對外資本輸出在最近似乎遇到了國內監管的阻力。相比起去年同期,中國的海外收購規模縮減了近一半。
全球的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正發生著巨大轉變。10年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順差國,其在經常賬戶上和資本賬戶上的順差讓其他國家艷羨。而現在,在歐洲屢次對中國發起反傾銷懲罰、美國聲稱要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德的情況下,德國代替了中國成為了經常賬戶的最大順差國。
去全球化:跨境資本流動更加健康?
這種去全球化的態勢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麥肯錫的合伙人、這份報告的撰寫者Susan Lund在這份報告中說,跨境資本流動之所以大幅縮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跨境借貸的消失。而跨境借貸向來是加劇某國金融危機的原因之一——當某個國家陷入危機時,跨境資本最早聞風而動,從該國撤出,從而使得危機愈演愈烈。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的跨境資本流動比起10年前要健康得多。
盡管跨境借貸在縮水,但FDI(直接對外投資)在跨境資本中所占比例卻在不斷擴張。一部分經濟學家們認為,FDI增長過于猛烈也并非是一種健康態勢。跨國公司們貪婪地尋求更低的稅率,而各國政府們不得不向他們低頭,這使得各國開展著關于減稅的軍備競賽,而其中最大的受益人只能是資本。
同時,FDI并不一定意味著跨國資本到別國投資建廠。很多資金可能只是出于避稅的目的流入他國,并反映在了FDI的項目上。
IMF警告稱,投資者們對高回報率的追逐降低了發展中國家發債者的融資成本,這導致了發展中國家的負債比率不斷提高。投資者應當注意其中的風險。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