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里藏著的引發金融危機的秘密
由于筆者當時負責英國《金融時報》的市場團隊,在那兩天里,筆者苦苦思索造成恐慌的原因。但沒有人知道根源。但在那個周末,筆者半夜突然醒來,想到了西班牙的一只垃圾桶。
在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月前,筆者出席了在巴塞羅那召開的一個信貸會議,在那里筆者看到了一些小冊子,里面介紹了一種冷門的所謂安全產品。其全稱為“結構性投資工具”。這個東西似乎非常枯燥乏味,于是筆者在返程的時候把它們扔進了機場的垃圾桶里,然后便忘了這件事。但不知怎么的,筆者下意識地認識到這是個錯誤。因此筆者半夜醒來,上網搜索筆者扔在那個垃圾桶里的是什么東西。
到天亮的時候,筆者意識到,那些被普遍忽視的投資產品是造成這次市場恐慌的罪魁禍首:雖然其中細節很復雜,但從本質上來說,這些結構性投資工具包含“有毒”的抵押貸款,并且存在危險的資產負債錯配,這種錯配引發了投資者的恐慌。
市場有時候之所以會發生動蕩,是因為投資者進行了明顯具有很高風險的投資,2001年的科技股泡沫就能證明這一點。但還有一些危機并不牽涉喜好風險的對沖基金,或者明顯危險的產品。實際上,在金融體系的某些被忽視的角落,隱藏著一顆隨時會爆炸的炸彈。這些領域要么是枯燥、安全,要么是技術上非常復雜。
例如,在1987年股市崩盤時,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激增成為了那一顆定時炸彈。投資組合保險策略是一個本應令人感到乏味的產品,因為它是用來防范投資者虧損的。1994年的債券市場動蕩是由利率互換產品引發的,這一產品最開始因為看上去太專業而被忽視。。
而在2007年,引發危機的不只是那些結構性投資工具和渠道。同樣被忽視的債務抵押債券(CDO)或者信用違約互換(CDS)等產品也難逃干系。
金融體系中的“定時炸彈”如今仍然存在
如今的好消息是,金融體系中似乎沒有了“乏味的”定時炸彈,也無法造成引發災難的迫切威脅。因為當前西方國家的銀行資本充足,監管機構時刻保持警惕,全球經濟不斷發展,同時各國央行提供貨幣支持。
但壞消息是,正是因為金融體系現金充足,人們因此懷著一種自滿情緒,不僅忽視具有明顯高風險的投資(比如說阿根廷債券),而且對所謂“安全”資產的風險也視而不見。
以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為例。這一領域近來出現了爆炸式增長,表現在其全球資產管理規模超過4萬億美元,在美國約為3萬億美元,這令對沖基金黯然失色。ETF通常不會吸引多大注意力,因為該行業顯得很專業且枯燥。
但它們具有深遠的影響:摩根大通(JPM)高級策略師Marko Kolanovic估計,被動和量化投資者現在占到美國權益類資產管理行業的約60%,而十年前的這一比例不到30%。
這種改變正以不可預知的方式改變著市場流動,讓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無法透徹理解,并催生了一些復雜的產品。例如,今年,投資者競相購買令人很難理解的“逆恐慌指數”(Inverse VIX) ETF。該產品的優點是其低波動性。這款ETF現在的交易活躍度全球排名第34位,轉手率超過雪佛龍(CVX)或者輝瑞(PFE)的股票。這款產品今年以來上漲近100%。該產品似乎扭曲了今年波動率指標,給人一種市場平穩的感覺。
或者以國債為例。大多數投資者認為,國債是零風險的現代金融支柱,政府債券收益率將會長期保持低位。但就在幾天前,前美聯儲主席艾倫警告稱,債券價格“出現泡沫”,而且“當債券長期實際利率走高時,債券價格可能以相當快的速度變化”。
若果真如此,這可能導致投資者、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債券和衍生品投資組合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連鎖反應。如果美國國會未能在今年秋季提高債務上限,從而讓一些國債在技術上出現違約,還可能出現更多的反饋回路。
但這并不意味著此類沖擊很快或者可能爆發。重點是,如果我們想要避免2007年危機重演,就必須不斷質疑我們的選擇,并審視那些似乎“無趣”、“專業”和“枯燥”的金融領域。
我們身邊正放著定時炸彈,尤其是當投資者因資產價格大漲而忘乎所以的時候。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