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強調,產權保護、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是塑造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要加大知識產權侵權違法行為懲治力度,形成“惡意侵權就會傾家蕩產”的氛圍,讓侵權者不敢侵權、不能侵權。
據時政新聞網站Politico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原定于周五針對中國貿易行動的講話已被推遲,白宮多名信源沒能給出任何解釋,也沒有重新安排講話日期。
紐約時報曾援引三名資深信源稱,特朗普原計劃簽署一項備忘錄,要求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援引美國《1974年貿易法案》第301條,對中國“侵犯”美國知識產權和強迫科技轉移等貿易行為展開調查。
有分析指出,調查幾個月便可完成,隨后美國可能會對從中國進口的鋁材和鋼材等征收極高關稅,或采取其他措施。“301條款”史稱美國貿易保護的“核武器”,因為它賦予了美國總統單方面實施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的權力,以保護本國產業免受其他國家“不公平貿易做法”的損害。(參見:華爾街見聞主編精選《大特寫 | 專治各種不服的“法外神器”:美國“301條款”到底是個什么鬼?》)
紐約時報文章表示,貿易調查的背景或是“中國制造2025”政策。中國希望成為微型芯片、無人駕駛、人工智能、機器人和其他未來關鍵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導者,令美國政府頗為擔憂。
CNBC引用國際咨詢公司亞洲貿易中心執行主管埃爾姆斯的分析稱,如果特朗普真動用“301條款”將造成巨大破壞,引發的連鎖反應可能導致美國公司很難在中國做生意。同時也會招致國際社會不滿,因為“301條款”一直被外界視為“單邊”和“不公平”的做法。
據悉,特朗普仍可能最早于下周要求萊特希澤開展調查,但美國政府在改變全球貿易關系的議程上已經整體延后。對于進口鋁和鋼鐵的國家安全調查報告本應在6月底出爐,目前卻卡在內部審議階段,原定于6月發布的對美國與重要國家雙邊貿易赤字調查也杳無音信。
Politico文章表示,美國國內產商已經在抱怨鋼材價格上漲和供給短缺,而美國在全球多個重要貿易伙伴也增加了實施報復措施的可能性。
參考消息援引美國“進步行動”基金網站稱,在經濟學家看來,針對中國的貿易調查未必能得出建設性的結果。如果美國要單方面向中國增加關稅,就必須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到了那時,事情就不在美國的控制之中了。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強調,產權保護、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是塑造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要加大知識產權侵權違法行為懲治力度,形成“惡意侵權就會傾家蕩產”的氛圍,讓侵權者不敢侵權、不能侵權。
中國是知識產權“大國”,卻不是知識產權強國,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狀況。長期以來,保護力度不夠、違法成本低和維權成本高是我國知識產權領域的主要問題。
保護知識產權的相關部門要敢于“亮劍”,調動擁有知識產權的自然人和法人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運用法律武器依法維權。還應簡化程序、減少費用,降低維權成本,讓被侵權者得到合理賠償。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