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IPO排隊、無需發審委過會,網絡虛擬空間里的數字加密貨幣ICO(數字資產首次發行)正越來越狂熱。在ICO狂熱的背后,監管的步伐也隨之而來。
據海外媒體報道,美國證監會(SEC)發布調查報告表示,通過出售電子資產來募資的公司,必須遵守美國聯邦證券法,發行人必須向政府登記他們的交易,電子貨幣交易所也一樣。SEC認為,無論被稱之為“ICO”還是“Token Sales(代幣銷發)”,雖然其使用區塊鏈技術,但仍須適用于證券法監管。“無論使用了何種術語、應用了何種技術,是不是證券的認定取決于事實和環境,特別是交易的經濟屬性。”SEC如是說。
有分析人士表示,市場一直都在等待某種監管信號,這是目前SEC最詳細的監管方向,規定數字貨幣和交易所應該如何融入金融市場。對證券行為的認定取決于事實和環境,美國證監會顯然是強調金融活動的實質,而非形式。
ICO與IPO對應,也是一種公開發行,只是發行標的物由證券變成了數字加密貨幣。區塊鏈初創公司以ICO的方式,把投資者手中的比特幣、以太幣投入項目取得新項目的等值“代幣”,以達到融資創業目的,投資人憑著代幣擁有一定比例的該項目使用權。如果公司的項目受到廣泛歡迎,使用者增多,代幣的需求也會隨之增加。在需求強大的前提下,代幣的價格肯定會上漲,代幣持有者的收益自然是會增長。最后,參與者手里的代幣通過虛擬貨幣交易平臺換回資金退出。
另據彭博報道,從香港、北京到倫敦,一些成功的金融家正放棄自己的高薪職業,投身這個讓外界捉摸不清的ICO。通過ICO,在沒有銀行或監管機構的情況下向投資者發行數字貨幣,能賺到大量快錢。據悉,前不久一家區塊鏈企業印鏈通過ICO僅用22小時就完成了2000萬人民幣融資。
其實,從去年下半年ICO開始在國內風行。國內融資額最大的ICO項目是今年3月發行的量子幣,從全球區塊鏈極客群體里換取到價值1500萬的比特幣和以太幣。量子鏈第一天“上市”,最高價格達到66.66元,漲幅達到33倍。
誠然,并不是所有的投資者都是技術內行人,一些投資者只是選擇“跟風”,但一些ICO項目亂象頻出,暗藏巨大的風險。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