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股科技股創17年來歷史新高
紐約股市三大股指25日上漲,其中標準普爾500種股票指數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均創收盤歷史新高。年初至今,在指數不斷創下新高的同時,美股科技股也出現暴漲,據統計,年初以來,科技股暴漲23%,上漲,標普500科技指數連續第九個交易日走高,一舉越過2000年3月27日的歷史高點988.49點,科技股重回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高峰。
同時,美股財報季漸入高潮,本周有190家標普500成分股公司發布業績,其中科技股最受矚目,包括谷歌母公司Alphabet、臉譜、亞馬遜、英特爾在內的巨頭陸續交上成績單。華爾街預計第二季度標普500信息技術行業盈利增速將達到兩位數,在全部行業板塊中名列前茅,其中半導體板塊或成為盈利增長的引擎。
2.美股科技股上漲的推動力
良好的業績是推動科技股股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有報道稱,通過比較美股、港股及A股市值排名前五大公司2016年投入的研發費、所得的凈利潤以及凈利潤與總市值的比值,可以發現,美股各項數據的表現均優于A股和港股。美股科技公司不僅研發投入有利潤的支撐,其市值更有利潤的支撐,每100美元股價對應著4.07美元的凈利潤,而同期A股100美元股價對應的利潤是1.86美元,在港股市場則只對應1.57美元。遙遙領先的研發投入為美國科技企業長盛不衰的核心動力。2015年美國研發費用4628億美元,占經合組織34個國家總研發費用的40%以上。從結構來看,美國工業界的研發費用主要來自企業部門,其占比高達82%。
標普道瓊斯指數高級分析師Howard Silverblatt也表示,與2000年科技股泡沫時期不同,目前美國科技行業已經走向成熟,它們的股價是由營收和利潤支撐的,并且已有能力發放股息。
3.創業板下跌不止
和納指新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股創業板下跌不止。據統計,2017年以來,A股市場上證綜指、滬深300、上證50和創業板指呈現極度分化的走勢。其中,上證綜指累計上漲4.51%,滬深300累計上漲12.37%,上證50累計上漲15.57%,同期,創業板指則累計下跌13.96%。2015年6月12日當周,創業板平均市盈率曾最高達到150.88,自那時以來,整個板塊的估值水平腰斬再腰斬,截至目前,其市盈率已經下跌至47.61倍,足足下跌了68%。
業績良好推升了美股科技股的上漲,同樣業績下滑也是創業板下跌的原因之一。中報預告顯示,創業板業績增速連續五個季度下滑,2017年第一季度業績增速10.75%,第二季度業績增速5.06%;剔除溫氏股份(300498)后的創業板中報業績增速25.65%,其中第一季度業績增速26.26%,第二季度業績增速25.27%。剔除溫氏股份和一年內發生過重大資產重組的60家創業板公司后,創業板2017年上半年凈利潤增速從25.65%下滑到20.74%,而59家在過去一年內發生過重大資產重組的公司中報凈利潤達到78.29%。
4.納斯達克和創業板估值靠近
納指的上漲和創業板的下跌使得兩者市盈率逐漸靠近。目前,納指成分股中tmt企業約有525家,占整體市值的比重接近一半。從估值來看,納指綜合指數PE為34.3倍,仍處在合理范圍;更具代表性的納指100指數PE僅為26.32倍,明顯較低,這或表明納指還有上漲空間。此前有媒體報道,根據目前業績報告的盈利數據,創業板估值水平為36.2倍,相比納斯達克的34.3倍,兩者差距是創業板設立以來的最小水平。兩者市盈率的驅動仍是業績,中報創業板龍頭股盈利普遍不佳,有觀點認為,目前創業板仍沒跌到位,不能用納斯達克作為創業板是否跌到位的參考。
5.多方因素導致創業板疲弱
除了基本面疲弱、業績下滑,IPO加速、造假上市、行政干預市場等A股市場的長期問題也是創業板難以上漲的原因。此外,經濟增長方面,國內經濟中傳統行業、國企等占比仍然較高,新興行業的發展仍需要需要良好的制度環境的支持。美股科技股背后則有著穩固的業績支撐,完善的專利保護制度和發達的風險投資市場為美國科技產業化提供良好制度土壤,美國股市的市場程度更高,交易制度更加成熟完善。多方面因素造成,美股科技股大漲,而中國創業板陰跌,這種趨勢的扭轉,則需要經濟結構、交易制度等各方面都不斷改善。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