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融研究機構Autonomous周二(7月18日)公布的 一份最新研報顯示,自今年年初以來,新興科技公司通過“ICO”——區塊連社區版的眾籌——融資了近13億美元。
據悉,在最近一個月內,ICO融資規模就高達近6億美元,幾乎占到了上半年融資規模的一半。
眾籌形式的顛覆性改變?
ICO的操作方式與目前網絡上流行的眾籌相似:通過承諾給予投資者開發出來的代幣或其他服務,項目方可以從投資者手中募集到比特幣、以太幣等其他數字貨幣資產。不過,公司股權或投票權一般不在投資者與交易方的交易范疇之內。
Autonomous分析師在研報中稱:“想象一下,一些缺錢的人想開設一家新的賭場。為了融資,賭場在開放前會出售自己的塑料芯片,以期望客戶使用這些芯片并創造經濟價值。此外,買家們還會開始根據賭場的預期價值、玩家的參與程度和玩家們是否交易塑料芯片來決定自己是否要參與交易。ICO正是這樣一個世界。”
就是在這樣一個賭場中,幾個星期前,兩家創業公司Tezos和EOS.IO,分別依靠ICO從投資者們那里籌集了2億多美元,創下了ICO募資史上的融資記錄。就是在非ICO世界中,這樣一筆融資規模對于一家初創公司來說也非常可觀。
Index Capital投資公司聯合創始人Neil Rimer表示:“從業務上看,ICO將會取代一些風投和公募,對傳統融資金融公司構成一定的挑戰。不過,作為投資公司,我們不只是幫助人們籌集資金,還會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幫助和建議,我認為這些需求是ICO無法替代的。”
數字貨幣炒作出的泡沫?
ICO究竟是不是泡沫,沒人能說的清這個問題。但毫無疑問,ICO是伴隨最近這波數字貨幣暴漲潮炒興起的。
2014年,ICO融資規模尚不到0.26億美元,2015年還一度下降至0.14億美元。但隨著2016年下半年數字貨幣市場漸熱,ICO規模出現了爆發式增長:2016年其融資規模突破了2億美元,2017年僅上半年融資規模就達到了12.66億美元。
據了解,今年以來,ICO成為了投資者一夜暴富的“天堂”,也成了初創公司融資的“新寵”。在ICO市場中獲得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收益率的例子比比皆是。(詳見別只盯著比特幣!“野蠻生長”的ICO江湖:2年30倍只是尋常)
然而,隨著最近比特幣、以太幣等數字貨幣的暴跌潮,ICO活動是否還能像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展下去,還有待觀察。
魚龍混雜,風險、收益與騙局并存
ICO被初創公司們看上的一個很大原因就是可以逃避監管,這意味著這塊市場中充斥著詐騙的風險。
Autonomous在報告中指出:“不幸的是,許多ICO是純粹就是個騙局,募資公司只是想利用人們對數字貨幣生態的新鮮感和興奮感,并抓住目前這類市場缺乏可強制執行的監管保護實行詐騙。一旦融到資金后,那些在文書中承諾要推行的計劃根本不會落地,尤其是在中國公司發行的ICO項目中,這些行為更為普遍。”
這份報告的作者Lex Sokolin還將現在的情況與1999- 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相比。他指出,在那場泡沫中,雖然有86%的科技公司在十年內失敗了,但幸存下來的公司卻成為了日后的巨頭,這包括亞馬遜和奈飛等大贏家。
Sokolin還表示: “沒人能保證誰能笑到最后。但作為一個新的資產種類,我認為ICO后續將給資本市場帶來難以忽視的影響。”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