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股價最高的股票,投資者很容易就想起“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據海外媒體報道,美國大型上市公司正放棄拆股操作,并開始追求高股價以吸引更多的關注。
目前,亞馬遜的股價已經接近1000美元,今年以來累計上漲超過32%,該股10年前的股價僅為68美元左右,這也是一家上市公司任由股價上漲而不進行拆股的最新例證。
有跡象顯示,其他美股上市公司也希望將股價達到這種高度。今年以來,只有兩家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公司進行了拆股,這與20年前的情景大不相同,當時有93家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公司進行了拆股,接近每周兩家。另據Birinyi Associates的數據顯示,目前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公司平均股價在98美元左右,為歷史最高水平,而之前的幾十年時間里大多位于25至50美元之間。
上世紀90年代,散戶個人操盤交易流行于美股市場,企業當時考慮拆股,是為了讓散戶能夠買得起公司股票。即便是在拆股時,企業的基本面不會發生任何變化,但拆股通常能令散戶感到“興奮”,并在短期內推動股價上漲。
其實,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并不排斥拆股。據悉,亞馬遜上市以來已進行了3次拆股。在此前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中,就有投資者詢問貝索斯是否考慮進行拆股,讓更多人有機會買入亞馬遜的股票。貝索斯對此回答說,亞馬遜考慮過拆股,不過目前沒有任何拆股計劃,但公司會繼續研究。
在北卡羅萊納大學查佩爾山分校凱南·弗拉格勒商學院金融學教授維爾德看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導致企業股價大幅下挫,一些大公司當時被迫通過合并股票提升股價,避免被摘牌。近年來企業不再拆股,可能是受此影響。此外,高股價是公司吸引關注的一種新方式。他表示,過去拆股暗示公司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而現在公司則用高股價來體現自身非常穩定和強勁。
對于拆股這種方式,每家企業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伯克希爾哈撒韋的A股股價超過24萬美元,高股價也離不開巴菲特堅持的“不拆股”理念。早在30多年前,投資者就開始爭論巴菲特為何不拆股。在1983年致股東信中,巴菲特表示:“如果我們要分拆股票或采取其他關注股價的行動,我們將吸引那些水平不及賣家的買家。”此后,巴菲特也不時會援引這句話。
此外,巴菲特堅持認為拆股只能促進短線交易,而非讓股東長期持有。
當前,包括谷歌、蘋果等諸多公司都選擇過拆股。對于散戶投資者而言,蘋果拆股后讓股價更加“親民”。從蘋果公司的角度來看,拆股意味著公司希望“更多投資者享受公司發展帶來的紅利”。對市場來說,拆股通常被認為是公司對業績前景極有自信的做法,更多的投資者也意味著更多的買家和更多的資金,這本身對公司股票就是一種利好。
美國包裝產品巨頭Ball Corp是今年進行拆股的兩家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股公司之一。在拆股的同時,這家公司還提高了派息。Ball Corp采取這種做法是希望向投資者傳遞出信號:公司擁有充足的現金流。不過,Ball Corp首席財務官莫里森表示,相對于拆股,該公司認為增加派息更加重要,拆股本身并不那么令投資者感到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