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明報報道,近年有大量沽空研究機構來港"覓食",其中Glaucus狙擊次數更是稱冠,而在業界有"祖師爺"之譽的渾水,早期在美國立足,近年亦逐漸轉戰香港。業界人士稱,美國市場動輒祭出停牌兼不許場外補倉,驅趕愈來愈多沽空研究機構遠渡而來,不過市場內亦逐漸出現一些批評沽空機構純出報告"唱衰"以博取金錢和解等利益,行業出現良莠不齊現象。
投資者學會主要譚紹興指出,在美國制作沽空研究報告的成本每份動輒10萬美元,相比一般大行報告成本高出一至兩倍,因此很多時會輔以沽空技倆并在得手后平倉。隨著美國監管機構近年出重手,動輒對股份祭出停牌絕招兼禁絕場外補倉門路,致沽空研究機構轉來較自由的香港市場"搵食"。
離岸操作 監管機構難阻施襲
但以他理解,市面上的沽空研究機構"有真有假",有些純出報告"唱衰人"博以金錢和解及擺平的情況。在現行規管環境下,該等沽空研究機構多數離岸操作,也由于分析員可以在分析時作出推論,即使難免有對有錯,也難以治罪。至于匿名分析唱好股份,他認為情況罕見,相信或與有關機構已經在現貨市場坐盤等利益關系有關。
他認為,近日沽空研究機構頻頻在港施襲,與個別股份升幅太多,在高位高處不勝寒及人心虛怯,甚至市場內充斥垃圾股有關。即使香港監管機構目前難阻沽空研究機構來襲,亦不敢冒上侵犯歐美言論自由,他認為,當局大抵只能從證券行層面著手,監管市場借貨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