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監管當局大規模調查定盤價操縱后,由于擔心卷入新的市場操縱調查,倫敦貴金屬市場(LBMA)的白銀做市商不愿提供流動性,而是選擇離場等待2018年新交易規則正式實施。
全球白銀生產商、珠寶商和投資者等日交易額數十億美元的白銀合約都參考倫敦白銀基準價。然而,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數據顯示,至少自2016年1月以來,倫敦白銀基準價與現貨價格多次出現巨大價差,給買家和賣家帶來意外收益或虧損。
統計數據顯示,從2016年1月至今年3月,LBMA的白銀日交易量從最高1290萬盎司,最低下降至20萬盎司。同期,倫敦白銀基準價和現貨價格背離超過10美分的情況出現了7次,背離超過5美分的情況出現了20多次,僅今年3月下旬就出現了5次。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因為在交易所報價商品,基準價與電子競價的平均偏差大約只有1美分。
問題的核心在于低交易量,以及執行交易訂單的七大銀行(匯豐、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加拿大豐業銀行、多倫多道明銀行、瑞銀和中國建設銀行)不愿在拍賣中買賣白銀以確保基準價緊密跟隨現貨價。據10位行業人士透露,在Libor操縱丑聞發生后,很多銀行除了提前下訂單之外不愿出手干預,唯恐被監管部門視為價格操縱者。被問及基準價的波動性及信譽問題時,LBMA回答稱:
“LBMA嚴肅對待任何有損基準定價拍賣信譽的事件。一些銀行在拍賣開始后就不愿修改訂單,這被視為影響基準價的一個問題。LBMA希望新的潛在做市商能夠提出新辦法來改善拍賣流程。”
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對白銀期貨價格操縱展開了長達五年的調查。2016年10月,德意志銀行已經同意支付3800萬美元罰金,以與美國監管機構就其和其它銀行非法密謀操縱銀價的指控達成和解。去年4月歐盟通過新的貴金屬監管交易規則,新規將從2018年1月1日起生效。 這些規定將使銀行和平臺更加難以操縱Libor、外匯與貴金屬等金融市場。在新規出臺之前,一些交易所選擇暫時離開市場。
今年3月,CME集團和湯森路透宣布,打算不再作為倫敦基準價的平臺協調機構。盡管他們的合同還有兩年才到期,但這兩家公司表示,新規使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與LBMA的合作。它們近日向路透發表聯合聲明,稱它們一直致力于維護LBMA白銀基準價的可靠性,正在與所有股東合作,以確保在LBMA找到新的合作平臺前能夠順利過渡。
LBMA在4月中旬推出了新合作商競拍,希望能在秋天前確定新的合作公司。有消息人士稱LBMA現在可能很難吸引競拍者,但LBMA對此否認,稱已經有感興趣的公司找上門。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財經365)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