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自下半年以來,不少ETF產品的規模份額延續上半年態勢,繼續創出新高,單日交易量也再破紀錄。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4日,在全市場169只ETF(非貨幣)產品中,下半年以來有120只規模出現上升,占比超過70%。其中,有5只產品規模較上半年末增長超過100%。
數據來源:wind數據
3
機構為何搶購ETF?
ETF的特點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資金對后市的看法,這也成為了不少資金配置資本市場所看重的優勢。
拿創業板50指數來說,從2014年6月30日以來,市盈率普遍在40倍以上,而隨著市場走低,今年最低已經跌破30倍,最低創出27倍的歷史低點,這在跟蹤中小市值的指數中也是相當罕見的,堪比雙十一打折“越跌越買越劃算”的ETF指數基金,吸引機構資金涌入抄底就不足為奇了。
創業板50指數市盈率變化圖
而ETF交易靈活的特性,為這些偏好波段操作的機構投資者提供了中短期交易指數的工具,同時具備短期資金配置和長期價值投資兩種投資方式。
此外,盡管市場整體走勢震蕩調整依舊,股票型ETF受到資金大力追捧,還得益于A股近來政府不斷的出臺重磅措施鞏固“政策底”。這也提振了機構資金入場的信心。
當然,A股市場集體低迷背后是民營類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集中暴露,配置ETF指數基金,也規避了配置個股可能踩雷的風險。
4
對于投資者,有何啟示?
機構、尤其是具有國家隊背景的機構資金動向,往往成為A股的風向標,市場也熱衷挖掘機構持倉變動帶來的機會,從10月中旬A股見底以來,創業板指數漲了16%,創業板50指數漲了18%,證券行業指數(申萬Ⅲ)漲了26%,而通過統計數據顯示,這些也是相對應的ETF指數基金份額變動較大的,機構搶購ETF基金的方向,也可以作為投資布局重要的參考質指標。
數據顯示,除了創業板,環保、券商、銀行、傳媒、醫藥、軍工等行業ETF指數基金也受到資金的熱捧。
附:2018年來基金份額變化率最大的前20大股票型ETF
標簽:
ETF認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