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學概念里,有個現象叫“趨同進化”,即完全不同種類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條件相同的環境中,有可能產生十分相似的形態結構,例如鯨、海豚等和魚類的親緣關系很遠,前者是哺乳類,后者是魚類,但其形態和功能器官都很相似。
房企生態同樣如此。在整個大市場周期的歷練下,各大房企雖然戰略模式各有不同,但是業績表現已經開始出現物以類聚的“趨同進化”效應。
縱觀剛剛出爐的2017年前八月房企銷售排名,TOP10已經開始分化:碧桂園、萬科、恒大、保利、綠地、融創這個TOP6正在形成全新并穩定的第一陣營,其規模優勢壁壘已經建立;而中海、龍湖、華夏幸福(600340)、金地雖然表現不俗,但始終不及前者多年積累的發展指數效應,自此分野。
而從前8月業績推算全年,3000億或將成為新的房企第一陣營的入場券。
TOP10分化 TOP6聚攏
8月31日,克爾瑞最新出爐《2017年1-8月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排行榜》,前三名毫無懸念還是碧桂園、萬科、恒大,這幾年紛紛爭爭第一搶著坐;更好看的是第四、五、六名之間,以及和其后排名的千億級房企的微妙關系。第四名、第五名的保利和綠地,持續發揮國企央企在資金和土地獲取上的天然優勢,業績排名變化不大,前8月銷售額分別為1834.9億和1644.9億元,增長緊跟TOP級水平。排名第六的融創前8月合同銷售金額達到1613.5億元,同比去年增長106%。TOP6目前是一個具有分化意義的名次,自從前7月融創銷售排名升至第六后,與第五名綠地之間的差距越來越近,如今僅剩31億元,但和第七名中海地產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差額比上月拉開了195.4億元。
顯然,TOP10后四家房企,雖然依然保持業績同比增長,但幅度和基礎規模相較于前6家企業,已經能看到相對速度的“趨緩”。
中海這幾年受制于內部調整,元氣大傷,發展放緩,尚待覺醒之日。金地、龍湖則是在周期把握能力和拿地執行力方面相對保守,土地儲備其實已經疲憊多年。看看近一年的公開土地市場,龍湖、金地表現積極,寧可承擔高溢價競地的利潤受限問題,怕的就是后續斷糧。而另一邊的萬科、恒大、融創,早就避開公開市場,通過并購等方式拿下大量優質低價土地。
3000億第一陣營入場券
此外,近期中報季,TOP10中有4家上調了全年銷售目標:碧桂園將全年目標由年初的4000億升至5000億;龍湖由1100億上調至1600億;中海由2100億上調至2300億;融創也在此次發布會上把2100億元的目標上調到3000億+。從調整后的全年銷售目標來看,TOP10的分化非常明顯——TOP6已經聚攏形成全新的第一陣營,3000億將是這輪房企第一陣營的入場券。
形成新的TOP6陣營壁壘原因是綜合的,但基礎是近幾年在各自優勢下的土地儲備能力。前三巨頭在這幾年的變化幾乎不大,雖然萬科受到萬寶之爭的影響,給了恒大和碧桂園趕超的機會,但這三家已經是強者恒強,有明顯的規模優勢。保利、綠地的國企央企身份優勢不言而喻,基本上未來也不會有所變化。
融創依然最具看點,看看歷史數據就知道。2014至2016年三年復合增長率為55.8%,超過萬科的28.7%、碧桂園的42.8%和恒大的54.9%。但更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后的新一輪增長:2016年同比增長121%,2017年如果達到3000億則至少增長100%——連續兩年業績翻番,穿越了一個地產起伏周期,行情已經無力解釋融創速度。
仍處于成長期的融創,憑借戰略和體系優勢,通過對周期的精準把握和成熟的并購模式,在城市布局和土地儲備上建立了核心優勢,加上強大的周轉能力和產品溢價能力,銷售規模、盈利能力和現金流周轉形成一個高增長的正循環周期。
這種戰略優勢一旦形成,還將為融創未來多年的高增長提供強大后盾。融創中國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汪孟德在9月1日舉行的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融創目前的土地儲備合計可提供貨值超過2.5萬億元,將給公司未來幾年的合同銷售提供必要保障。更為關鍵的是,融創在市場低谷期通過并購獲取的土地成本較低,未來升值溢價空間極大,也具備更好的價格調整空間以應對任何市場周期的風險。
據融創9月1日發布的中報顯示,上半年融創合同銷售金額同比增長94.2%,毛利同比增長86%,核心凈利同比上漲204%,溢利同比上漲1470%。毛利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銷售收入的增加及毛利率的上升。
從目前的榜單可以預見,TOP6形成的3000億第一陣營已成雛形,而在未來,具備高土儲規模的碧桂園、恒大、融創,將成為這個陣營的有力角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