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親自率團赴上海、杭州等地進行工作訪問,期間到訪了阿里巴巴集團總部,她與阿里主席馬云的會談成為記者競相報道的亮點。林鄭表明,新一屆特區政府將致力于推動香港發展成“智慧城市”,馬云對此則表示十分支持,稱樂意參與和協助香港有關方面的發展。
有到過內地參觀學習的香港學生感嘆內地的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應用等的發展和普及應用可謂一日千里,甚至遠遠拋離了香港。在內地期間,他們親身體驗到智能科技其實如此貼近人們的生活:上市場買菜可以掃碼支付,不用帶零錢了;在家里只要按幾下手機,便可以叫外賣上門,甚至還可以請人幫忙買菜直送家里;在戶外,隨處可見共享單車、網約專車,大大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另外,各種科技創意園區,如雨后春筍般迅速興起,吸納了許多莘莘學子投身科技創新行業……而在他們眼里,繁榮、多元發展、電子科技等元素正滲透進這些大城市里,幸運的是,科技沒有使人們之間變得冷漠,還增進了彼此的互動,科技的進步和普及,不但改善和提高了內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更是改變了香港學生過往對內地城市的印象。
以林鄭月娥此次到訪的杭州為例:數據顯示,2016年杭州GDP增速為9.5%,其中信息經濟增速達到22.8%,占GDP的24.3%。除了杭州,內地已有近300個城市參與到智慧城市試點工作中。放眼全球,倫敦、首爾、阿姆斯特丹、新加坡等地亦將建設“Smart City”作為城市建設的目標。
與內地創新科技應用蓬勃發展的景象相比,在香港,現在人們使用最多的“科技”大多是一部智能手機,一方面是為了與他人溝通,另一方面可以快捷瀏覽不同的社交媒體;再者,就是香港人為之驕傲的“八達通”,只要持有它,就可以在不同交通工具和便利店市場中暢通無阻。但這些與內地的情形相比,顯然已不可同日而語了。
其實,早在2000年,香港也曾有過大力發展創新科技的愿景,時任特首董建華就提出要大力推行信息科技工業,特區政府為此還將臨海優質地皮免地價批給電訊盈科拓展,意圖發展成類似美國硅谷的高科技中心,名稱就叫“數碼港”,希望能吸引國際IT界一流的大企業來港成立科技園。但隨著互聯網泡沫爆破,整個“數碼港”計劃也因此被推遲、擱置,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除了零星關于配套地產項目落成的新聞外,這個承載著香港互聯網夢的“數碼港”慢慢被香港人遺忘了。
其實,就智慧城市的實質來說,就是充分利用資訊科技,提高城市效率和市民生活品質。近年來,港府還曾在東九龍試行過“智慧城市”計劃,并在內部亦推出“智管網”、“地理信息系統”等具“智能城市”因子的信息系統。目前,九龍東的“智慧城市”措施包括無線網絡熱點,電動車充電設施,智能儲物柜等;港府還推出“易泊車”的應用程序,提供停車場實時空置車位數目等資訊,卻被外界批評效用有限。
有專家認為,目前香港在發展“智慧城市”乃至科技創新行業的努力遠遠不夠,主要表現為從認知到實踐的全面落后狀態:一方面,部分港人對“智慧城市”的理解仍停留在建設Wi-Fi熱點、推出流動應用程序等層面,缺乏對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趨勢的認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投入與頂層設計,香港的“智慧城市”發展始終零敲碎打,進展緩慢。日前,香港青嶼干線因雙向收費而引發大塞車,這恰恰說明香港發展“智慧城市”刻不容緩。
林鄭月娥這次專程造訪杭州,顯示出香港要在打造“智慧城市”方面要奮起直追。據悉,林鄭月娥這次出訪前曾表示,希望在創新科技、智慧城市方面可多做工作。智慧城市將是香港創新科技行業發展的三大方向之一,其余兩大方向分別是:機械人和人工智能、生物醫療科技。可以預見,大力發展創新科技、將香港打造為智慧城市,將可以促進香港經濟轉型,提高自身競爭力和吸引力,引領香港經濟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由此,對于那些憂心香港經濟如果還沿著地產、旅游零售等傳統行業的老路子發展會走向死胡同的人們,又能否從特首林鄭月娥此行中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新路徑呢?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