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低估值和低換手率的現象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觀。展望后市,科技股有望成為港股市場的領頭羊。
關注科技細分領域
國信證券TMT行業首席分析師王學恒道出了自己針對科技股的投資建議:投資產業,而不是投資公司或某只產品。
互聯網公司估值的最大難點在于不確定性。技術、商業模式、團隊與產品體驗都是估值時難以量化的概念。從營收角度分析,互聯網公司的特點是先有客戶,再形成穩定模式,接著才有收入,最后才有利潤。
剖析商業模式可以發現,互聯網平臺的馬太效應非常顯著,龍頭企業拿走大量利潤,甚至一段時間內產品處于市場壟斷期。而資產方面,互聯網企業普遍是輕資產路線,具備邊際投入遞減、產出遞增的特點。以公司上市后的股價變化分析,互聯網公司的市值特點是波動極大,長期持有的收益不如判斷行業拐點操作。
從互聯網行業的技術周期來看,抬升期有新產品出現,至繁榮期頻現新產品,隨著老產品優化調整進入衰退和蕭條期。以投資實踐經驗顯示,在產品覆蓋率達16%至45%期間是最佳持股周期,整體跨度為2至5年。抓住公司處于平臺期的個股,能夠最大程度的規避收益率不高的初創、用戶和成熟期,以及有可能帶來較大投資損失的轉折期與衰敗期。
對于接下來2019年至2023年的投資機會,王學恒認為可以關注幾大板塊。新硬件領域主要為汽車領域的輔助駕駛、汽車聯網;物流領域的倉儲分揀運輸機器人;安防領域的安防鏡頭及組件;消費品市場的VR、音響、個人健康配件等;能源領域為分布式光伏及充電樁聯網控制;電信領域的5G基站。
另外,涉及一些細分領域的科技企業也值得關注,特別是云計算和大數據領域的主要運用場景,如醫療行業的基因測序、藥物研發及病例篩查;金融行業的綜合理財及防欺詐篩查、反洗錢;電力行業的調度與分配等。
港股后市仍有空間
港交所高級副總裁周曉殷介紹,根據港交所最新發布的現貨市場交易研究調查可以看出,港股投資者結構正在發生一些變化:機構投資者(本地與非本地)占市場成交總額的比重增加,占市場總成交金額的53%。以投資者來源分析,中國內地已經取代美國,成為非本地投資者交易的第二大來源地(按成交金額統計);同時,亞洲地區的投資者交易占比逾三分之一。此外歐洲投資者(不包括英國)占所有非本地投資者的交易份額較此前有所提升,達到13.3%。從成交金額上看,來自亞洲投資者過去十年的總交易金額的年度復合增長率達到5%。
中融基金的國際業務部總監付世偉認為,此輪港股牛市的形成,南下資金的快速流入是重要原因之一。恒生指數與港股通凈流入在圖形上呈現了一個正相關的過程,即二者的曲線互相交叉,形成箭頭向上的走勢。此外,付世偉表示,港股此輪升勢在未來一至二年內仍將繼續,2018年有機會升至32000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