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場“科技股盛宴”又創造了一個新的高度。據海外媒體報道,一些美國科技公司的市值已經超越了美國一些大城市的GDP。其中,谷歌母公司Alphabet市值超越了芝加哥的GDP,亞馬遜的市值超越了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的GDP總值。蘋果、Facebook、亞馬遜、微軟、谷歌母公司Alphabet這五家公司的總市值已經超過了2.7萬億美元。更驚人的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蘋果市值的總和超越了歐元區和日本所有金融股的市值總和。
截至5月23日,來自深圳的騰訊公司市值已經超過26000億港元(約合22900億元人民幣),而深圳市2016年GDP接近1.95萬億元,也就是說騰訊公司的市值已經超過深圳全市2016年的GDP。
美銀美林首席投資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表示,今年以來大量資金流入科技股,流入規模創下同期至少15年來的最高水平,市場對科技股的投資處于狂熱之中。
為什么市場愿意給科技巨頭如此高的估值?是泡沫,還是新時代的開啟?此番海外科技企業市值瘋狂的表現,讓人聯想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前夕的科技股盛宴。當時,投資者紛紛涌入高科技股不斷推高納斯達克指數,從1999年12月底的4000點到2000年3月上旬的5000點,只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此后,互聯網泡沫的破裂帶來的是長期市場低迷。
不過,Michael Hartnett表示,MSCI全球科技行業指數的市盈率是18倍,遠遠低于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50倍的水平。有分析人士表示,雖然一些大型科技公司表面上看市值已經很高,但背后有盈利和基本面的支撐。與過去的狂熱相比,科技股近期的漲勢更為堅定,科技公司不只是具備很強的賺錢能力,還承載著投資者對未來的期望。
如果回過頭去看,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期很多科技公司不但沒有利潤,甚至在盈利模式上都不清楚。以市值最高的蘋果公司為例,其目前的市盈率為17倍,不到2000年時市值最高的微軟公司市盈率一半。在一定程度上,這一輪的科技股盛宴不再是建立在虛無的泡沫之上。高盛表示,相對較好的盈利表現以及對宏觀經濟環境的較低依賴性,意味著未來12個月科技股的表現將繼續跑贏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