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34.45, 0.05, 0.14%)(02388)已經底部反彈翻一倍,前段時期的股價表現超越騰訊。作為進攻型防守隊員,前巴西國腳卡洛斯,并兼顧收息的資產配置。目前賺取10%。后知后覺,沒有早買,悔之晚矣。
即便漲幅巨大,PE還在8倍樓下,派息率5~6%(含特別息)。
銀行乏味又怎么被人追捧起來?
首先是一個八年來出現的契機:美聯儲加息。香港實行聯系匯率制度,港幣特征為錨定美元,這就為投資者帶來了搭乘香港銀行股大船的機會,類似于美國銀行股的川普效應,那邊還多了一層弗蘭克多德法案解除以后的去監管利好自不必說。
財務數據的反映是明顯的,去年下半年,中銀香港的凈息差收入比上半年升13%。趨勢很清晰。
今年第一季度,該銀行的收入同比升22%,經營溢利升28%(兩項均為減值撥備前)。看來是很不錯。減值撥備只有在金融危機時才會大壞,現在香港仍然繁花似錦。
觀察過去歷史,聯儲加息周期一般3-4年,加7-9次,一直加到3-4%。惟這次筆者不相信會加到4%那么高,原因很樸實,我們集體老齡化了,這是除了印度以外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的共性,惡性通脹是屬于印度和委內瑞拉的(后者是額外話題也不必說)。要發現真理—也就是人類被喂養在貨幣的牛奶里長大已經兩三百年了,豈能自拔?永無止盡。
加息只是做戲。貨幣永遠超生。蘇格拉底應該早一點告訴我們這個真相。
但是周期性加息存在。我們回溯去看,加息周期悄然啟動已經一年多了,拖拉著這久只加了兩次,我們的感受不強烈只是因為加得太慢。加息要快,是摧毀性的,對于香港的房價和工商業貸款影響巨大,對于銀行資產構成打擊,所以加息必須要慢。我們坐上耶倫的火車,從這里望向前面的隧道,一路風光是悠悠的慢,也是帶給優質銀行股一種施施然的風姿綽約。
(原文標題《香港本土銀行股之開始風姿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