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麗風光不再
于2007年登陸港交所的百麗曾經風光無限。在2007年至2013年間,百麗國際的銷售規模保持著20.8%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而歸屬母公司凈利潤也在6年間增長了近兩倍,市值超過1000億港元。
在港交所掛牌的百麗國際(01880.HK)股價2日報收于6.07港元,上漲15.18%,成交額達12.57億港元(5月3日香港股市因假休市)。該股大漲顯然與其公布的私有化方案緊密相關,4月28日收盤后,百麗國際發布公告稱,由高瓴資本集團、鼎暉投資以及百麗國際控股的執行董事于武和盛放組成的財團,向百麗國際提出私有化要約,將以協議方式,收購百麗國際全部股權,每股收購價6.3港元,較百麗停牌前最后交易日的收市價5.27港元溢價約19.54%,總股本84.34億股,總價為531億港元。以這一價格計算,百麗國際將超越萬達商業,成為港交所歷史上金額最大的私有化交易。作為近年來在港股市場上表現不盡如人意的“一代鞋王”,也稱得上是“體面”離場。
百麗國際隨后開始進行線下零售網絡擴張,其門店大多布局在當時最主要的零售渠道——百貨。2010至2012年,百麗國際旗下品牌的門店數量每年凈增約1500家。到了2013年底,百麗的自營零售網點總數達到近2萬家。百麗國際首席執行官盛百椒曾表示,“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麗”。為了鞏固渠道,百麗還采取了多品牌策略,旗下品牌包括Belle,Teenmix,Tata,Staccato,Basto,Joy&Peace等。此外,百麗還擁有Bata,CAT,Clarks,Hush Puppies等代理品牌。數據顯示,鼎盛時期的百麗國際曾占據女鞋市場近50%的份額,并連續12年問鼎中國女鞋銷售榜榜首。
然而,過去的輝煌并未能讓百麗國際在鞋服行業下行的大潮中幸免。2014/2015財年,百麗國際的年度股東應占溢利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下滑。2015/2016財年,其股東應占溢利延續下滑的頹勢,且跌幅進一步擴大。雖然百麗國際尚未公布2016/2017財年業績,但從其發布的盈警公告來看,情況仍不樂觀。
百麗國際發布的2016/2017財政年度盈利警告顯示,截至2017年2月底,董事會預計百麗國際凈利潤同比減少約15%-25%,主要是由于鞋類業務表現持續疲軟,導致部分與鞋類業務有關的商譽及其他無形資產因減值而需計提減值虧損;同時,鞋類業務的收入、毛利以及凈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明顯。
與凈利下滑同時發生的是“關店潮”。2015/2016財年,百麗國際鞋類業務零售網點進入收縮狀態,截至2016年2月29日,零售網點凈減少366家至13762家門店。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麗集團的鞋類業務門店數量再度減少到13062家,門店凈減少數量約700家。
百麗國際的股價走勢也與其業績緊密關聯,自2013年底起一路下行。如今百麗市值約為531億港元,尚不及巔峰時期的一半。因此,為了應對各方面的沖擊,百麗國際管理層曾多次表示要進行轉型。百麗國際在公告中坦言,私有化是因為轉型將不乏風險,這些戰略在公司獲私有化、并且不受公開股票市場的短期紛擾影響的情況下,才能夠得以更有效的實施。
資本牽手實業
百麗的起伏并非個例。無獨有偶,另一鞋業巨頭達芙妮國際(00210.HK)同樣在港股市場上苦苦支撐。達芙妮的門店與業績同樣在近幾年開始收縮。與百麗國際一樣,它們跌落的時點都是在整體服飾行業的蕭條期。在2000到2013年,經過了資本積累的國產服裝品牌進入到快速發展階段,跑馬圈地搶占各類渠道成為了當時服飾品牌擴大市場份額的最快途徑。然而隨著商業地產價格的攀升,龐大的門店系統,最終對公司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壓力;而伴隨著成本不斷上升,單店盈利能力相應下滑,此消彼長,進而影響公司業績。
對于鞋業巨頭的隕落,業內人士分析稱,一方面,國產品牌的競爭式擴張導致行業庫存急劇上升,競爭力強的國際品牌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壓縮了國產品牌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異軍突起的電商則成為壓倒傳統服飾零售的最后一根稻草。百麗國際公告顯示,門店網絡雖龐大,但公司主要銷售渠道是百貨商場,客流量被電商與其他新興零售渠道如購物中心等分流。
根據百麗國際發布的公告,此次私有化交易完成之后,高瓴資本集團將擁有百麗國際56.81%股份,鼎暉投資將擁有12.06%的股份;包括于武、盛放在內的百麗國際參與要約收購的管理層將擁有余下的31.13%股份。
此次百麗的私有化為零售業開啟了探索轉型的新路徑。過去幾年,資本主要關注金融及互聯網等新興行業,不少傳統零售行業都經歷了寒冬期,包括百麗在內的大巨頭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衰退。如今,資本牽手實業,或將成為一個新的轉折點。
百麗表示,高瓴資本和鼎暉投資計劃向其投入財務和運營資源,合作探索嘗試新的零售模式,實踐一系列轉型及創新舉措,并在技術、物流及人才方面投放大量資源。
高瓴資本和鼎暉投資成為了百麗國際的“白衣騎士”。前者是一家扎根于亞洲的全球投資管理機構,專注于長期結構性投資。高瓴資本目前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50億美元,其投資覆蓋消費與零售、互聯網、醫療健康等領域。而成立于2002年的鼎暉投資是國內最大的另類資產管理機構之一,其管理的資金規模達170億美元,其陸續在零售及消費品、工業制造業、金融機構、高科技服務業、醫療、房地產等行業投資了120多家企業,包括蒙牛、雙匯、美的、山水集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