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浙江省黨政代表團日前在考察訪問上海時,明確表示要更主動接軌上海;上海方面則表示,將與浙江一道共同謀劃推進環杭州灣大灣區建設。有分析解讀這是上海首次明確表態支持環杭州灣大灣區建設,預示繼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后,我國第二個超級灣區發展規劃正在加緊醞釀。另一方面,隨著環渤海高鐵規劃漸次落實,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京津冀融為一體的趨勢也在加速。
已有專家提出應適時謀劃環渤海大灣區經濟一體化,以更具前瞻性的戰略框架整合我國東部和東南沿海的三個世界級城市群,打破原先的區域界限,實現要素整合,消除產業同構,全面提升技術創新,產業引領和價值鏈管理能力,以期打造中國版超級灣區。
從區域規劃和城市的發展角度來看,灣區概念并非新鮮熱詞。這是一國或地區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依據地理區位、要素集聚與文化教育形成城市地理力學的重要標志。當今之世,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被公認為是發展最成功的三大灣區,也是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前瞻性技術研發的核心地帶,更在某種程度上左右著全球經濟和技術變革的發展方向。
而就經濟發展的一般路徑和城市發展的階段性指標來看,中國提出灣區建設規劃,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邏輯框架下,我國深度嵌入全球產業分工進而謀求更高水平國際經濟合作新平臺的自然邏輯延伸。粵港澳大灣區正是作為“世界工廠”重要橋頭堡的華南核心經濟帶,謀求由“世界工廠”向“世界辦公室”角色轉變,力圖打造中國最具活力與創新精神的區域經濟體系的重量級嘗試。
從某種意義上說,粵港澳城市群,是我國提升區域經濟發展坐標的內生性選擇。以擁有的資源和市場條件及經濟成長空間而論,內地至少在2003年到2023年這20年都有望保持6%乃至更高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我國香港地區產業的大面積北移,經濟已與內地日趨一體化,這是香港經濟重獲競爭力的前提之一。根據國家關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未來十年,國家將全面推動粵港澳經貿、基建、產業、人才及文化的優勢互補,把大珠三角地區的深化合作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打造全國乃至全世界具有最強經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大都會圈。假如珠三角的經濟整合能在2020年基本完成,屆時將形成以香港為金融中心,以珠三角為產業中心的超級經濟帶,進而成為與大紐約、大東京、大倫敦比肩的世界級都會圈。
而就環杭州灣大灣區規劃而言,上海在我國的經濟與科技版圖上長期居于核心地位。當下,從經濟總量與格局變遷來看,面對珠三角和長三角區以杭州為代表的創新型城市的競爭,上海原先擁有的先行發展優勢有的正在減弱,而新的競爭優勢尚在培育之中。但上海之于我國經濟與科技格局中的重要性不會因此而發生根本性變化。上海在金融市場、研發設計、高端制造、系統集成、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專業服務優勢,是一般省市難以比擬的。而國家之所以希望將上海建成全球有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正是基于上海的這些突出的競爭優勢。換句話說,如果上海能率先實現經濟增長依靠技術這一核心要素驅動,并能因應全球產業與科技變革新趨勢,在關乎國家經濟與技術安全進而適應21世紀全球經濟與科技競爭的一系列關鍵領域取得根本性突破,顯著提高行政管理部門的服務意識,營造所有創新主體對建設科創中心的高度認同感、濃郁的創新氛圍及無時不在的風險防范意識,完善能將上述要素激活的生態環境,形成只有超級城市才能提供的新地理力學,則上海不僅將是中國戰略產業的運營中心,還將逐步擁有全球經濟、科技和教育資源的配置權。
另一方面,就創業創新環境而論,杭州已集聚了相當優勢,有望發展成全球領先的信息經濟科創中心。杭州灣灣區背靠兩大天然良港。今年一季度,寧波、舟山港首次超過深圳港,晉身世界前三集裝箱港口。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將正式投入使用,這是目前全球建設規模最大的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兩個中國億噸大港,能讓杭州灣灣區與全球各地快速建立經濟聯系。
因此,從操作層面來說,以上海為龍頭,以杭州、寧波等為重要支撐的環杭州灣大灣區,可對標紐約大灣區,整合金融市場、服務貿易、研發資源與前沿科技,構建高度網絡化的金融、創新與營銷服務體系,形成從設計、生產到服務的系統集成,以最終實現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配置資源。
在邁上10萬億美元經濟規模臺階之后,我國既要著眼于持續做大經濟蛋糕,更需提升在經濟戰略轉型中的發展能級,即在2030年左右,實現產業與資本強國的發展目標,進而在全球頂層分工與經濟治理中擁有積極主導地位。而要達成上述目標,我國必須加快形成以粵港澳大灣區、環杭州灣大灣區、環渤海大灣區為核心的超級灣區,前瞻性把準國家發展戰略脈搏,全面提升要素整合、產業引領和價值鏈管理能力,使三大灣區成為我國躋身頂尖經濟強國的三大橋頭堡。(原標題:評論:中國版超級灣區的艱巨使命)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