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最近,著名財經評論家和專欄作家賀宛男指出,減持怎么成了直接融資?
日前,來自證監會、上交所、中國證券業協會的幾位重要領導,同時現身《央視財經評論》演播室,就IPO、退市、并購重組等市場關心的問題,一一作答。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幾位重量級人物居然把大股東減持也視為直接融資!!!
聽聽這幾位權威人士是怎么說的:
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李鋼:直接融資包括股權和債權。在股權中有IPO、有再融資,把“直接融資”等同于“IPO”是誤解。從數據來看,IPO的數量千億量級,再融資是萬億量級,證監會通過規范減持政策,收緊再融資,為IPO騰挪了空間,為資本市場配置資金支持實體經濟騰出空間。請看,李鋼在指出將“直接融資”等同于IPO是誤解之后,緊接著把“規范減持”和“收緊再融資”并提,認為此二者減少是“為IPO騰挪了空間”。
如果李鋼還說得不夠清楚的話,上交所總經理黃紅元可是直截了當。黃是這么說的:“直接融資中,IPO融資、再融資、大股東減持,其中IPO占比比較低,即便增長100%、200%也是千億量級,近期限制再融資,對減持進行規范,這兩者數量是有所減少的,六月份減持規則發布以來,減持的量較往年同期減少了40%-50%,IPO發展會考慮市場發展狀況。”
好了,說得再明白不過了,IPO、再融資、大股東減持,都是直接融資,現在監管部門把再融資和減持收緊了,“騰挪出來的空間”,理所當然地可以多一點IPO,“即便增長100%、200%……”?
什么是直接融資?直接融資就是通過發股或發債將資金直接注入實體經濟,注入上市公司,讓企業做大做強,投資者同時享受企業做大做強的紅利。可大股東減持的錢,進入上市公司了嗎?沒有!什么“改善個人生活”、“給孩子交學費”、“還房貸”、“提高員工福利”、“做慈善”,等等,減持理由五花八門,全都進了那些富豪們的口袋!這么多年來,正是因為某些大人物將“大股東減持”也視為直接融資,在加強直接融資的口號下,A股市場在全球表現每每墊底,而在掠奪投資者淪為造富機器上卻毫不遜色。胡潤富豪榜的數據表明,中國億萬富翁人數已超過美國!?
相信每一個普通股民都明白,減持不是融資,不是間接融資,更不是直接融資,這是套現,是名副其實的圈錢!
但是,IPO與大股東減持確實是有聯系的。?是的,IPO是千億級的,而再融資和減持常常是萬億級的。為什么再融資和減持對市場的抽血和沖擊,要遠甚于IPO呢?原因就在于IPO上市流通的只是25%,乃至10%的股權,還有75%、乃至90%的長尾巴留在后面。而且按現有政策,IPO價格嚴格限制在23倍市盈率之內,對資金的吸納自然不多;而那條長長的尾巴,可不是什么23倍市盈率!即以樂視網的賈耀亭為例,他一個人就減持套現100多億,同時,這些年通過定向增發、發行債券、銀行借款等方式,融資過百億。可當年IPO,不過發行2500萬股新股,融資7.3億!? 千萬別以為一年發400-500只新股,吸納資金不過一二千億,以至于公開叫什么“增長100%、200%”,似乎市場都能接受,后面還跟著那條黑乎乎的長尾巴!而且那千億級的IPO是直接融資,萬億級的減持卻是對實體經濟有害無益的大套現,大圈錢!?是的,證監會減持新規以來,減持股份和減持市值是有所縮減,但那只是推遲了時間而已。按照現有的證券法,解禁之后大小股東減持都是合法的,今天減持少了,明天就會多減持。而且老股減持完了有次新股,次新股減持完了又有新股,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為什么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可股市還在半山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萬億級的永遠沒完沒了的減持和再融資,讓市場元氣大傷。怎么辦?筆者的看法是,同國際接軌,新股一上市,除了少數創始人股東,均應該允許上市流通,這樣既抑制了新股炒作空間,又不會把減持的大難題一茬一茬地留給后人。在2006年股權分置改革之后,A股市場不就是全流通市場嗎?怎么大小非之后又弄出個大小限了??
我們回頭看看阿里、騰訊,不都是這樣騰飛起來的嗎?(原標題:賀宛男: 減持怎么成了直接融資?)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