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 金融杠桿問題日益突出,為此未來金融降杠桿的政策組合應從“緊貨幣+嚴監管+弱改革”轉向“寬貨幣+嚴監管+強改革”。
1、自2015年4季度開始,金融杠桿問題突出,本次金融加杠桿風險的一個比較獨特的環境是短端貨幣供應猛增。在經過短暫的風險識別后,貨幣和監管政策同時發力控制金融風險。
2、理解此次監管的核心有二:政策真正忌憚的并非杠桿本身,而是逆周期加杠桿;宏觀偏穩的環境給監管提供了空間。
3、監管周期的啟動和終結
1)加杠桿的根由歷來是剩余流動性高企(商業銀行對非銀債權增速向下、而貨幣發行增速向上),一旦資金供需缺口形成,在兩個季度左右的時間后,監管會因金融風險而浮出水面。
2)監管周期的退出往往來自于穩增長壓力上升以及監管取得階段性效果,從時間、空間及經濟節奏三個角度判斷,本輪監管退出的時點可能是2017年年末。
4、貨幣政策更看重經濟名義增速的邊際,而監管政策更看重經濟名義增速的位置,因此貨幣政策收緊和退出分別比強監管的入場及退出要早。隨著名義經濟增速在2季度見頂回落,貨幣政策從2017年6月開始從邊際加碼收緊轉向不松不緊。隨著經濟二次探底、再通縮、房價基本得到抑制、監管新規出臺新老劃斷,預計2018年上半年前后貨幣政策將重新寬松。
5、貨幣政策周期和監管周期對債券市場的影響
1)在債券市場上,存在兩個規律:貨幣政策影響收益率的方向,監管影響斜率;貨幣政策影響利率及類利率債,監管影響高收益債。
2)當前市場可能隨著經濟名義增長率的見頂回落,即將進入“緊監管+穩貨幣”的階段,債券市場的利率債及高評級信用債率先會出現上漲,而因緊監管的影響,中低評級信用債的利好尚需等待。
6、監管周期對風險資產的影響相對較小,無論是股市、房地產還是大宗商品,而貨幣政策周期影響更大。
7、近年資金脫實入虛的根本原因:一是實體層面的投資回報率逐步走弱;二是隨著近些年的金融自由化,金融機構已經越來越便利地能夠拉長杠桿水平。
8、治理這個窘境的最主要方式必然是經濟體制改革,提高實體回報率;同時,加強對銀行的治理,阻斷銀行本身加杠桿的路徑,且降低銀行放貸成本。
9、美國在金融去杠桿時期貨幣政策和監管政策的配合值得借鑒,2009-2014年美聯儲長期實施零利率和QE,但是對房地產和商業銀行監管升級,實施沃爾克法則并控制杠桿率,因此金融去杠桿比較有效,房地產金融泡沫沒有過度膨脹,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得到修復,經濟步入可持續復蘇軌道。因此,貨幣寬松不是加杠桿的罪魁禍首,監管放松導致了房地產金融部門的過度繁榮,金融降杠桿的政策組合應是“寬貨幣+嚴監管+強改革”。在抑制房地產泡沫的同時,推動國企、財稅等軟約束領域的改革,打破剛兌,大規模減稅,放松服務業管制, 提升實體經濟回報率。(原標題:降杠桿政策組合應是寬貨幣+嚴監管+強改革)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