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12月8日),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上調了66個基點,報6.6152,結束了十連降。此前的十個交易日下跌了344個點,并創出了2016年11月21日以來最長連跌周期。從人民幣的走勢來看,2017年以來的匯率走勢與之前的三年完全不同。
首先,截至11月底,人民幣兌美元在岸價和離岸價均升值了4.5%和4.8%。此前,人民幣兌美元從2014以來持續貶值2.42%,4.6%和6.5%。而今年人民幣扭轉了之前連續三年的下跌趨勢,顯示人民幣從之前的單向貶值轉變成雙向波動。第二,人民幣在今年除了兌美元出現升值外,兌一攬子貨幣都出現了上漲。根據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從今年5月底開始人民幣匯率指數開始出現連續六個月的上漲,漲幅達到2.27%。
第三,人民幣跨境流動規模開始明顯縮小,跨進資本對人民幣的影響逐步減小。從人民幣的波動率也可以看出,此前離岸市場的匯率波動低于在岸匯率,顯然外部的做空勢力已經放棄了離岸市場。
第四,人民銀行對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機制做出了調整,引入了”逆周期調節因子”,使得匯率更加真實的反應實體經濟。加大了雙向匯率的雙向波動。也正因如此,導致外部因素開始加大影響人民幣走勢。特別是美國方面的新聞。此前的十連跌就和人民幣走勢有很大的關系。特朗普稅改法案通過,市場對未來美國經濟看好,加上之前公布的經濟和勞動力市場數據表現強勁,和美聯儲12月加息會議的臨近。美元在一系列基本面利好的情況下出現連續上漲,導致人民幣開始出現連續下跌。未來如果美元再次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人民幣也必然受此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