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統計數據來看,在此前持續長達10多年的大宗商品上漲周期中,拉美經濟確實有所增長,但這一時期的強勢增長并未令基礎設施發展受惠,拉美地區也錯失了一個良機。與此同時,自2014年中起,國際市場價格的回落對該地區經濟活力造成了巨大沖擊,并使其暴露脆弱性。隨之而來的貨幣貶值并不足以提升制成品的競爭力,還令貿易余額惡化。
一系列不利于企業運營的因素曾令該地區狀況雪上加霜,比如勞工法、高稅收、教育落后等。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ECLAC)曾估計,該地區在2012至2020年間需要將年均6.2%的GDP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但目前地區內主要經濟體的相關投資率尚未超過GDP的3%。
不過,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為拉美地區帶來了發展的機遇。與世界上其他地區一樣,拉美地區的電力供應高度依賴水電和火力發電,但近年來,這一情況開始有所變化。以智利為例,該國政府設立的目標是到2025年,20%的電能來自非烴類可再生能源,其發電成本預計最終可比目前降低1/3。與此同時,阿根廷的可再生能源前景也十分光明,該國已啟動一項可再生能源競拍項目。在去年的頭兩次投標中,已拍出59個項目,總值4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共支出面臨壓力,因而拉美地區內的公私合營正取得優勢。不過,要提振私人投資,仍需解決許多問題,比如缺乏透明度、條件吸引力不足,以及資金來源受限等。為此,科法斯建議,首先,要拓展針對基礎設施投資的金融工具,解決缺乏支持私人投資的融資機制問題;其次,需要引入新的潛在投資者,以便刺激競標中的互相競爭;再次,決策者需要設置更有吸引力的條件,以及清晰的監管框架,這將有助于提升私人投資者的興趣;最后,改善透明度、內部規則以及合規性。
盡管面對諸多不利因素,但在經歷了連續兩年的萎縮后,拉美經濟在今年終于表現出了復蘇跡象,巴西和阿根廷等主要經濟體有望重新實現經濟增長,拉美經濟發展也正在重回正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預測顯示,拉美經濟將在2017年擺脫負增長,全年經濟增長率在1.1%左右。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不能被忽略,那就是中國的拉動力量。過去十年間,中國已經從拉美國家和地區最小的貿易和投資伙伴,變為最大的貿易和投資伙伴之一。根據ECLAC的數據,對于不少南美國家來說,中國已經是第一大或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國;而對幾乎所有拉美國家來說,中國都是排名前三的進口來源國。(原標題:受益于大宗漲價拉美經濟有所復蘇 基礎設施仍是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