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歷來金融危機的爆發,都是與金融脫離實體經濟、在體制內過度交易與循環有關的。如果金融無法與實體經濟形成良性互動,無法在實體經濟發展中不斷壯大,而是虛假繁榮、泡沫泛濫,那最終就只能通過危機刺破泡沫、釋放風險。
金融“脫實向虛”,不僅僅會對實體經濟產生嚴重傷害,也會對企業和居民的投資偏好產生極為不利負面引導作用。監管部門下決心對虛擬貨幣發行與交易加強監管,是對這些年來金融運行經驗和教訓的總結,也是對金融“脫實向虛”問題的重視。
這些年來出現了一些穿著金融創新外衣的“偽金融創新”,并對金融健康、市場秩序和實體經濟等產生了不利影響。其中,虛擬貨幣炒作就是比較典型的表現之一。有些虛擬貨幣發行機構不僅積聚了金融的風險,甚至還存在非法集資、洗錢等嫌疑。
從我國金融運行的情況來看,金融創新對金融業快速發展的作用還是比較明顯的,對經濟社會發展也產生了許多積極的作用。隨著互聯網科技的興起,其實也出現了許多好的金融創新成果。
比如一些科技企業,通過消費者在平臺的消費記錄數據,評估其信用和消費能力,并提供相應的貸款服務?,F在廣泛運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種互聯網支付,更是被認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頗受消費者和零售業歡迎。
金融創新,特別是推廣普惠金融,是為了讓更多的企業和居民享受到金融服務,能夠在金融服務中得到更好的發展、更多的實惠,而不是鼓勵每個人都去從事金融業務、開展金融活動。但有些所謂的金融創新,卻顯然偏離了軌道,而是讓參與者陷入了瘋狂的虛擬“金融活動”之中。
金融只有植根于實體經濟,才能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也必須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天職而不能“脫實向虛”。經濟決定金融,金融服務于經濟,這個關系一定不能顛倒。(原標題:對比特幣強化監管,是防止金融“脫實向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