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以創新為根本,監管以風控為目的。創新和風控雖然談不上是一對矛盾體,但鼓勵創新意味著風險承受能力需要增加,而過多的風控制約則可能會一定程度地抑制創新。在以風險管理為基石、對國民經濟運行至關重要的金融業,如何在創新和風控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用知易行難來形容可能也并不為過。
如今,科技在金融業的應用可謂日新月異。麥肯錫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數字支付和網上理財等互聯網金融服務用戶數量的增速已超過了互聯網用戶的增速。 這一趨勢一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新經濟效應,另一方面,交易規范、資金安全、個人隱私等挑戰也愈發顯現。這種新常態迫切需要監管層通過更為有效的手段或工具來防范行業風險。
筆者認為,具體而言,可以通過以下兩個層面著手:
一個層面是鼓勵金融機構利用新技術,進一步強化自身合規,最終合力實現行業監管的宏觀目標。
從全球來看,開展技術投資已成為金融機構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各大銀行正成為金融科技和“監管科技”的最大投資者,有些投資規模甚至堪比世界領先的科技公司的研發投入。僅以美國為例,CB Insights咨詢公司的研究表明,自2012年以來,其前十大銀行向金融科技公司累計投資達36億美元。
在香港,包括匯豐在內的12家國際銀行和保險公司已聯手埃森哲(Accenture),為當地“金融科技創新實驗室”的初創科技公司提供支持和輔導。其中,有一家名為KYC-Chain的香港公司就能夠將生物識別和區塊鏈等技術應用于“了解你的顧客”的流程。
內地金融機構在與科技企業合作上也毫不遜色。近期,國有大行與BATJ合作的新聞幾乎令人目不暇接;由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旗下的眾安科技與復旦大學聯合設立的“區塊鏈與信息安全聯合實驗室”也備受期待; 而為欺詐防范和信用風險管理等領域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的“跨界合作”也層出不窮。
從“了解你的客戶”到反洗錢、反欺詐,再到信用風險管理,這些恰恰是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的合規核心。若金融機構可以在云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協助下更有效地達到合規要求,保護客戶利益,防范金融犯罪,那么,整體來看,這些努力最終將有助于市場抗風險能力的提升。
另一層面則是監管機構自身利用新技術,提升市場監管的效用和效率。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在全球的快速發展,“監管科技”也開始在中國受到關注。 為了加強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規劃和統籌協調,今年5月,央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并將強化“監管科技”的應用實踐,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豐富金融監管手段,提升跨行業、跨市場交叉性金融風險的甄別、防范和化解能力。
有相關市場研究表明,當今大多數涉足市場監管業務的科技公司主要側重于以下五大領域的產品開發:監管報告、風險管理、合規、交易監測以及盡職調查工具。這些應用領域與全球金融監管重點高度吻合,因此,其對風險防范的重要性和實用意義也與日俱增。
當世界向中國學習數字化經驗時,中國也可以放眼海外,借鑒既能防范風險又能鼓勵創新的監管手段。(原標題:匯豐(中國)行長廖宜建:發展“監管科技”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