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新產業、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來界定新錢和舊錢,或許可以說,舊錢依舊統治世界,但新錢正在崛起的路上。
這份榜單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相比2002年,2017年中國500強入圍門檻增加了13倍。如果考慮到從2002年到2016年,中國經濟總量增長了6倍多一點,可以說,這是中國經濟奇跡最好的注解。這份榜單見證了中國加入WTO之后商業力量的勃興與成長。毫不意外的是,大企業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變遷的主引擎。
這是整合的力量。無論其原始動力來自政府還是市場。即以央企為例,從2003年國資委成立至今,央企數量從196家到98家,幾乎少了一半。對“影響力、帶動力”乃至“行業前三”的追求,一度成為兼并重組的強大推力。過去幾年崛起的“國家公司”,則成為新常態下央企整合的樣板。統計數據顯示,中共十八大以來,國資委完成了18組34家企業的重組。這一趨勢同樣適用于其他企業,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從500強企業整體來看,2017年有148家企業實施了1497次兼并重組,上一年只有688次。
可以肯定,成功的整合不會是簡單的“1+1”,整合之后,企業可能獲得新的基因,也可能實現基因裂變而重塑競爭優勢。就此而言,這些整合展示著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是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它們有可能是我們“熟悉的陌生人”——我們無法再用舊眼光或者慣常的標準去定義和分類它們。它們已然擺脫了舊錢的范疇,正在成為崛起的新錢的一部分,市場肯定會對這些企業進行價值重估。當然對所有這類企業來說,如何在擁有龐大身軀的同時依然保持靈活,始終都是一道容易出錯的必答題。
當然這不是新錢崛起的唯一路徑。如果拿中國500強企業和美國500強企業做個比較的話,也許觀察的角度會更多。比如2017年美國財富500強榜單上不僅有信息革命時期誕生的百年老店——可以稱為那個時代的“新錢”,也有最近30年崛起的科技公司。如果我們看最賺錢的50家公司,有金融機構,但它們并不具有統治力,人們的目光更容易聚焦于蘋果、谷歌、高通和吉利德這樣的公司,尤其是在經歷了一場金融危機之后。可口可樂、沃爾瑪、寶潔與摩根大通、高盛都成為最賺錢企業,對我們的暗示也許更多。同樣值得一提的是,美國500強中最賺錢的是剛剛發布了iphoneX的蘋果公司——第一部蘋果手機面世正好是十年前。
中國500強利潤最高的20家企業中只有三家科技類企業,即阿里巴巴、騰訊和華為。6家最賺錢的銀行總利潤超過1萬億元,而245家制造業企業一共賺了5493.10億元,差不多是6家銀行利潤的一半。這當然體現為整體的差距,甚至可以認為這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反映。不過答案也不盡然如此。我們以為,某種程度上,這也映射出新錢與舊錢的距離。或者說,創造性破壞的能力——一種企業家精神主導下的自我革命。
如果考慮到中國整個改革開放的歷史還不到40年,這樣的對比并不公正。從過去16年中國500強迭代的榜單中,我們足以感受企業家精神帶來的強大沖擊力。這份榜單清晰不過地顯示,一旦思想的解放最終帶來生產力的解放,一旦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中國企業家能夠創造怎樣的奇跡。這是華為、阿里巴巴、騰訊和京東正在講述的中國故事。這些故事沒有畫上句號。
有理由相信,這一波創業浪潮將帶給我們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因此可以更為樂觀地說,新錢正在崛起的路上。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乃至AI等正在改變舊的邏輯和傳統,當我們將企業家精神看做這個國家最具有力量的東西,賦予其更多的能量,我們一定可以讓新錢崛起的更快一些,我們會在新的500強榜單上看到更多陌生的名字,它們也是奇跡的締造者。(原標題:60萬億背后的中國商業圖景:新錢正在崛起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