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現實生活中老人帶娃現象,社會和媒體更多地聚焦于老人帶娃的利弊,譬如“帶娃理念不同導致的兩代矛盾”、“保姆價格高難以承擔”、“對托兒所不放心”,以及“企業無幼托服務”、“可分擔子女壓力”等。這些問題顯示,“老人帶娃”已經成為帶有中國特色的家庭育兒特征和現象。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圍繞“老人帶娃”的討論鮮有站位于老年人一代的利益角度上考慮和分析問題。那么,身為“老人帶娃”中的重要主角,尤其是“帶娃”行為本身與老年人利益休戚相關的情況下,為什么不聽聽老人們的意見?或者說,為什么不從老年人利益角度多做些考量?這一忽略老人話語權的帶娃討論,不能不說是有重大欠缺的,讓人深感遺憾。
如果僅僅為了新一代家庭“負擔更輕”、“父母休閑時間更多”,以及為“孫兒一代”成長更好,而讓老人全身心付出甚至放棄正常生活,這是不人道的,也是現代社會倫理觀所不取的。不能排除許多退休老人仍有自己的追求,如果被全身心“拴”在娃身上,一定不是這些老人們真正的所思所愿。筆者身邊就有一位這樣的老人,他熱愛書法和繪畫,筆耕不輟,自從開始“帶娃”后,他個人生活全部打亂,其中有多少“無奈”和“被迫”的因素不言自明。
有多少老人對“帶娃”有抵觸情緒,我們不好準確統計,但越來越多的老人將“帶娃”當成額外負擔卻是不不爭的事實。在我們熱議“老人帶娃”之時,無形中將“帶娃”定位成了天經地義的“老人職責”,而完全忽略了老人的想法,這顯然不是社會的良好現象。(原標題:別把“老人帶娃”搞成道德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