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人員下基層,這樣的行動頗有“醫療下鄉”的意味。類似的行動很長一段時間都受到國家政策的鼓勵,即通過動員優質的醫療資源尤其是醫務人員去到基層,從而達到改善醫療公共服務的目的。不過,過去的行動往往具有一定的臨時性特點,醫務人員下鄉除了看病,通常還肩負醫療衛生知識普及的工作。所以對于當時基層的患者而言,治病恐怕顯然不能僅僅寄希望于“醫療下鄉”。
如今廣東推動的“醫療下鄉”所對應的時代背景顯然發生了變化,為何要組織醫務人員去基層工作,他們所擔負的使命又是什么?
醫療服務領域如今被提及最多的是“看病難”問題,患者希望獲得最好的治療,于是城市大醫院往往人滿為患,“排隊兩小時,看病兩分鐘”。在有關解決此問題的諸多討論中,常常會提到醫療服務均等化,即通過建設更多水平、質量相近的醫院,從而分散就診人群、緩解大醫院壓力。這個解決策略很有現實針對性,但因為沒有明確城鄉之間的差異,所以顯得有些抽象。
醫療公共服務均等化必然包含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將城市集中的醫療資源向小醫院、社區醫院分散,另一方面就是城市的醫療資源向基層傾斜。相對城市,“看病難”的問題在基層其實更嚴重,由于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基層民眾要獲得相對優質的醫療服務,往往必須長途跋涉。不過,由于種種原因,基層面臨的醫療資源匱乏問題容易被忽視,大概只有醫療系統內部的人尤其是基層醫療工作人員對此才感受深刻。
患者愿意去哪里就醫,背后是由資源主導的。今天廣東推動“醫療下鄉”目的就是要在城鄉之間實現醫療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當然,現實地說,這里的均等化并不是完全忽略掉城鄉差異,而是通過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轉移,彌補基層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問題。
這樣一個讓人振奮的行動,因為其現實意義而吸引了足夠的關注,接下來的問題就在于落地。
從媒體報道的內容看,政策涉及多個層面。人才方面,將通過多個層次推進基層醫療人才儲備,其中包括三甲醫院下沉支援一批,如何保證此類政策的持續性,如何激勵優秀的醫務人員去基層工作,可能需要作出細致且周密的安排。另外,人跟著資源走,而醫務人員則是跟著醫療資源走,因此,醫務人員向基層流動的同時,政策強調基層醫療硬件設施的建設。報道提及,廣東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弱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多達14個縣(市)域內住院率低于70%。一定程度上說,基層醫療硬件設施是否全面改善將決定“醫療下鄉”的成敗,若沒有硬件設施的支持,即便有優秀醫務人員的服務,基層民眾仍將面臨“治病難”的問題,城鄉醫療公共服務均等化,不能僅將目光聚集在醫務人員身上,而必須是硬件和軟件即醫療資源全面同步均等化。
與人才儲備和硬件建設相配套,省衛生計生委主任段宇飛還表示,今后將提高邊遠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崗位津貼。(原標題:補齊基層醫療短板需要“軟硬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