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被冠之以“蛇吞象的壯舉”,此后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外國人對我國的品牌更多展現出一種新奇。如今,伴隨著商品、人、資本的輸出,尤其是頻繁的跨國并購,中國企業“走出去”已是既成事實。
成績固然喜人,但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此次世博會上,兩位外國企業同行的話語對我啟發很大。中式糕點從業人員總覺得西式甜點甜度比中國高,中國產品不加改良就很難贏得西方市場。但一位東歐客商對我說:“認為中國糕點不夠甜,所以不容易打入西方市場是一種誤讀,因為你們把西方看成一個整體,但事實上,西歐人與東歐人對甜食的喜好區別就很大,東歐人偏淡,你們甜度剛剛好,更別提國家間的細分差別了。”
我們另一個成見則是:文化差異使得中國食品很難融入西方生活。一位常來中國的英國客商則不這么認為:“可口可樂為進入中國可謂絞盡腦汁,光中文譯名就斟酌良久,還就著很多中國人不愛喝冰鎮飲料的習慣,大力推廣姜煮可樂等喝法。中國糕點完全可以融入英國下午茶,英式下午茶比中式茶道更強調甜點搭配,來自東方的甜點對本土英國人來說還頗具異域風情,就跟維多利亞時代英國有錢人追逐中國茶和絲綢一樣。”
雖然這兩段對話針對的是食品行業,但我認為也適用于其他“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中企出海下一步應該是“走進去”,真正讓中國產品成為當地老百姓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走進去”應是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符合目的地消費文化的情況下加以包裝。以餐飲為例,中餐館很早就開始影響外國消費者,但影響力一直有限。究其原因,國外中餐館早期大部分坐落于唐人街,沒充分考慮消費者的時間和交通成本。美國最大中式快餐連鎖店,秘訣在于創始人偏重美國人最喜歡的甜酸味,略帶一點辣,既滿足美國人吃中餐的愿望,又充分照顧他們的飲食習慣。
中企要想在異鄉生根開花結果,捷徑是在異國文化中找到新載體,只有充分尊重當地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知名品牌,才更容易被當地接納。(原標題:評論:大數據應用須解決三大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