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這個極具解釋力的概念應運而生,并迅速引爆輿論。作為方法的“灰犀牛”,該如何評價是否真正度過了十年前爆發的次貸危機?又該如何評估特朗普上臺所揭示的美國體制性問題?
為此,鳳凰評論《高見》專訪了《灰犀牛》的作者米歇爾·渥克。她認為:“動物性隱喻有助于更好地看清人類行為,也會讓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不管是房間中的大象、黑天鵝、金融大鱷還是灰犀牛。”并認為:“灰犀牛比房間中的大象更具變動性,也比黑天鵝更加明顯。但是正像這兩個概念一樣,灰犀牛常常得不到應有的注意和處理?!?/span>
結合中國,米歇爾·渥克相對樂觀:“其實亞洲國家最善于做長遠思考。中國現在面臨著很多灰犀牛,在風險管控上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不過還有很多灰犀牛存在,有些灰犀牛被馴服了,新的又會出現?!?/span>
與之同時,她直指當下全球經濟問題的根源,恰恰在于我們對上一場金融危機的處理;美國真正的灰犀牛是不公的社會體系;而政治家們,也正在制造一場場關于灰犀牛的幻象……
金融危機是經濟周期循環中的一環,預測危機要解決何時發生,而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一個很簡單的拇指規則(經驗法則)就是如果資產的價格異常地瘋長,那有可能它也會以同樣的速度下跌。
2001年,我在紐約市買了一套公寓,隨后的四年內,它的價格成倍上漲。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前,我賣掉了它。很多人會說一套做一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清算銀行、美國聯邦調查局、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時任法國財政部長,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
不應過于關注預測的精準,尤其是灰犀牛事件。如果做出了正確地反應,那么就防止了預言實現。我們不想懲罰那些正確評估問題并避免危機的人。(原標題:《灰犀?!纷髡撸赫嬲幕蚁J遣还纳鐣w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