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說,在開放前提下,貨幣對外升值和對內緊縮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換句話說,貨幣對外升值本身就意味著對內緊縮。所以,在中國對外保持不斷擴大開放的條件下,人民幣沒有理由長期貶值,同樣也沒有理由長期升值;沒有理由快速貶值,也沒有理由快速升值,更不應當存在“好升惡貶”的慣性心態。就目前而言,我不認為中國經濟有能力長期堅持人民幣升值,因為長期人民幣高利率會嚴厲壓制內需,并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周而復始。
如果說“貨幣市場利率的上漲沒有傳導給存貸款基準利率”,那不是市場的作用,而是存貸款基準利率受到管制的問題。管住存貸款基準利率,貨幣市場利率是不是就可以不向企業貸款利率傳導?顯然不是。
事實告訴我們,在管住存貸款基準利率和存款利率上限的情況下,推高貨幣市場利率,其結果一定是商業銀行穩定而廉價的存款被貨幣市場基金攫取。央行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6月底到7月底,商業銀行最穩定的資金來源——居民個人存款規模下降7700億元,同時,貨幣基金總規模達從5.11萬億元上升到5.86萬億元,大增7516.87億元,同期,為了彌補流動性不足,商業銀行同業存款增加7400億元。
這個數據告訴我們,商業銀行損失的居民存款、貨幣基金增加的規模,以及商業銀行為彌補流動性而吸收的同業存款——三者大致相等。這說明,商業銀行的負債(存款)成本早已不是由居民存款決定,而是由同業存款決定;這說明,壓縮同業存款不可能實現,一時壓下去必然更強力反彈,而事實就是如此,前一段被壓縮的同業存款現在已經回彈原位。
更重要的是,這種“掩耳盜鈴的機制”不改,中國金融短期化趨勢無法結束。我們看到,中國證監會正在通過建立新的規則約束貨幣基金在中國的爆炸式增長,但如果不去除利益機制的引誘,就算有新規,就算證監會再努力,恐怕也難逃市場主體想方設法繞過監管、亂掏老鼠洞的亂象加劇,難逃事倍功半的必然結果。(原標題:鈕文新:人民幣不能“好升惡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