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再次成為中國以及歐洲家電企業的共同發力點。以智能音箱為例,前有海外巨頭谷歌、亞馬遜等,隨后國產品牌京東、小米等也推出了相應產品,這些“智能化”的音箱不僅搭載語音識別等創新技術,而且在智能應用功能上也頗有建樹,有的甚至可以通過程序更新做到對1.5萬個功能進行響應。但是玩過樂過以后,這些智能電器、設備的熱度能持續多久呢?很難說。
很多用戶過了試用的新鮮勁后,最終沒能逃脫“只記得幾個常用功能”的窘境。比如傳說中根據“探雷”衍生的掃地機器人,宣傳中經常將此物描繪成“解放”主婦的劃時代產品,小家伙在廣告中路徑規劃完美、行走自如,智能規避障礙。但在國內主流的戶型住宅中,掃地機器人經常“暈頭轉向”,用一位網友的話說“經常被困在角落里撞墻”。說到底,智能家電的實際應用還遠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目前來看,智能家電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一是單品智能,二是同品牌跨品類的整合,三是不同品牌之間的互聯互通。需要強調的是,三個階段層層遞進的難度可能越來越大。因為單獨做加法容易,大不了把別人的技術“拿來”用,但是整合在一起所牽扯的數據、測試、計算就可能大大增加。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很多時候單品智能即便華而不實,但也能打開市場,而智慧家庭卻始終叫好不叫座,畢竟消費者嘗鮮的心態是有的,但要讓他們全盤接收商家“設計”好的生活方式——對不起,說服力還不夠。(原標題:IFA展上看智能家電,市場化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