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民幣升值給投資者極大的信心鼓舞。
記得去年12月,美聯儲不斷放出2017年要加息3—4次的風聲,人民幣連續貶值,幾近1:7,國家外匯儲備也跌破3萬億美元大關。一時間,整個市場人心惶惶,普遍預期今年一季度人民幣會貶到1:7.3,二季度會貶到1:7.5。于是,許多人紛紛用足換匯額度,將人民幣換成美元,以期保值。
但是,國家僅用了個人換匯登記制、要說明換匯用途這一招,就化解了美聯儲加息引發的資金外流。又因作出了禁止企業到國外投資房地產、娛樂、影視、足球俱樂部等產業的規定,見效更加顯著。不僅使國家外匯儲備連續8個月上升,而且促使在岸和離岸人民幣雙雙突破了1:6.6,升值了5%以上。
而人民幣升值,最直接的受益者和最大的受益者是房地產和股市。信心比黃金更寶貴。這種本幣升值對股市上漲的促進效應,不僅曾導致了美歐股市連續8年的大牛市,也在2005——2009年中國股市的大行情中得到過驗證。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了上市公司盈利大增。
上半年GDP增長出人意料地達到6.9%,不僅高于去年同期的6.7%,也高于今年年初6.5%的普遍預期,使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大增。
經濟的強勁增長,必然反映到上市公司的業績更快增長。據3341家上市公司的半年報數據,實現凈利潤總額為 1.67萬億元,同比大增21.12%,兩位數的增速,創了近幾年的新高。
其中,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分別增長20.18%、34.87%、18.18%,中小板增幅最為突出,主板平穩增長,因個股數量多、所占指數權重大,因而受益的覆蓋面廣。而創業板公司業績增長與前幾年相比降幅較大,初露疲態。
在總計27個行業中,共有23個實現半年度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鋼鐵和石化、能源行業,受益于供給側改革和產品漲價優勢,整體業績增幅分別達到5.7倍和2.8倍,十分驚人;建材和基建設備行業,凈利上升,也達到翻倍的水平。
因此,八月份股市的中陽上漲,是受到經濟基本面的有力支持,是合乎經濟金融規律的理性上漲。
第三,貨幣政策穩健中性、通脹率低,出現難得的大好形勢。
與以往靠貨幣供應量大增(M2)來實現GDP的高增長不同,今年上半年的經濟較快增長,堅決貫徹供給側改革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方針,沒有用“大水滿灌”式的強刺激,而是在M2罕見地大幅下降到10%以下實現的。并且CPI處于2%之下,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壞賬率也在快速下降。這種健康發展令人十分欣喜。因而使占指數權重很大的銀行板塊和保險板塊,得到了國內外機構的青睞,對穩定大盤指數和推高價值中樞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原標題:李志林:八月滬指中陽收官 “金九”行情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