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網站發布《深圳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7-2030年)》以及《深圳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2017-2020年)》,從8月5日至8月15日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正如《規劃》開篇就指出的,中國是世界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全程參與者和重要推動者。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出席聯合國發展峰會,同各國領導人一道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2017年4月,科技部印發《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申報指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在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實踐層面不斷深化。深圳作為開風氣之先的沿海特區,率先發布可持續發展規劃,可看作是地方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具體落實與探討。
可持續發展是世界潮流,而創新動能為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以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就像一個疾速運轉的車輪。經濟增長迅速,也為社會積累了巨大財富。以深圳為例,地區生產總值從1979年的1.96億元增至2016年的1.95萬億元,年均增長22.6%。其GDP總量居全國大中城市第四位,經濟效益位居全國前列;2016年人均生產總值達16.7萬元,每平方公里GDP產出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達9.76億元和1.57億元,均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但同時,深圳快速進入后工業化階段,也面臨著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大、公共服務資源供給不足、社會治理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等問題。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未來亟需依靠科技、產業創新,突破城市發展瓶頸,推動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換句話說,之前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深圳的經濟騰飛,之后的可持續發展將依賴于創新。
創新必定需要人才,現在不少城市都已為吸引人才出臺了很多措施,今年大學畢業季,就有不少二三線城市為搶奪人才而在入戶、購房以及信貸補貼方面給出了史無前例的優惠政策。另外,廣州不久前發布的“租購同權”,也被解讀為吸引人才的一大措施。深圳對于本地創新型人才有著清醒的認識。深圳高層次創新人才比例還比較低,目前,深圳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只有135人,遠低于北京(897人)、上海(297人)、香港(460人)、紐約(628人)、東京(568人)。深圳將繼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將引進10名左右戰略科學家,實施百名院士引進計劃,吸納300名左右基礎學科帶頭人;集聚2000名左右前沿理論研究人才、 2000名左右博士后人才;集聚一批領軍企業家,助力1000名左右重點企業帶頭人成長;全球招募1500名左右產業核心關鍵技術人才;實施技能大師培養計劃,引進培養40名左右技能大師,建成40個左右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等。
深圳自身具有著良好的創新基礎與條件,深圳是全國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從實際情況來看,2016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為4.1%,是全國平均水平(2.07%)的兩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3年位居全國首位;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為80.1件,居國內大中城市首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8037家,占全國8%。目前,深圳提出可持續發展規劃,旨在將“跟跑”提升為“領跑”,因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科技創新正成為支撐引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如果不及時實施人才戰略,那么將可能會在新一輪發展中落后,而重視人才引進與本地培養相結合,將會助力學習型城市的建設,這對城市來說是一種提升。
此次規劃可以說是一個全方位的城市發展規劃,對于深圳來說,三十余年的改革開放已經積累了非常良好的市場化經驗與環境,而且深圳雄厚的財政實力也是各種扶持創新與人才引進戰略的堅實后盾,并且,原有的四大支柱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業)也為新興戰略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能源產業、互聯網產業、生物產業等)與未來產業(智能裝備產業、機器人產業、航空航天產業、生命健康產業等)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較好基礎。
可持續發展規劃中核心的是人才戰略與科技創新,二者相輔相成,其余的生態環境、社會治理、醫療教育、城市交通等軟實力與環境的打造,也是缺一不可,它們都將是吸引人才與留住人才的關鍵。(原標題:祝乃娟:深圳可持續發展規劃旨在領跑全球產業變革 為此需要提升軟實力和環境吸引人才)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