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在我最初負責熊貓債券的時候,這是投行部門里面一個并不起眼的工作。”張霆開玩笑地形容說,2015年時在銀行研究熊貓債,幾乎“等于流放寧古塔”。
2005年10月,我國首單熊貓債正式發行,從2005-2015年第三季度,熊貓債券市場一直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接近10年的時間里,熊貓債的發行總額只有55億元人民幣。
在張霆看來,導致熊貓債遭受十年“冷遇”的原因,不僅在于國內外匯管制仍未松綁,存在更低成本的融資渠道,使得許多機構選擇其他市場進行融資,歸根到底,“沒有人會愿意選擇更高成本的融資方式,尤其是還存在不少法規的限制”。
2005年,央行宣布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施浮動匯率制度,到2013 年的 8 年間,人民幣對美元總體呈現升值態勢。在這樣的背景下,發行熊貓債券意味著在債券到期后,發行人需要支付更多美元來償還債券本息,這直接降低了熊貓債發行主體的融資意愿。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美聯儲采取的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則使聯邦基金目標利率一降再降,直至降到近些年的零利率甚至實際負利率。熊貓債券的利率水平以人民幣利率水平為基礎,人民幣利率水平總體上比美元高,直接導致發行熊貓債券的融資成本升高,對發行人的吸引力進一步減弱。
從2015年第四季度開始,熊貓債的發行迎來顯著增長。其背后,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熊貓債相關政策逐步放松以及國內融資成本保持低位下行,市場初期面臨的掣肘有所緩解。據時代周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2016年,我國債券市場共有28家主體發行熊貓債61期,發行總額為1180.4億元,與2015年相比,發行主體、發行期數和發行總額分別增長366.67%、771.43%、1473.87%。
雖然受市場利率上升影響,2017年上半年發行縮量至80億元,但包括摩根大通和法國巴黎銀行等多家外資投資銀行,均看好下半年的熊貓債市場,認為會有更多的外國公司到中國發行熊貓債券。“其實熊貓債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張霆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雖然限時發行熊貓債仍然存在一系列的法律限制,但作為全球第三大債券市場,中國市場的體量還是能夠吸引到相當多的發債方。但張霆同時指出:“債券市場與匯率市場有天然的聯系,熊貓債和人民幣匯率機制之間存在復雜而密切的關系,要特別注意利率和匯率之間的相互協調。”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