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態度陡然生變。比如,外資對傳統的優勢板塊——金融股的態度開始轉冷,個別大盤金融股遭遇凈賣出。而對于有技術背景的藍籌股諸如海康威視、匯川技術等則繼續大手筆增倉。另外,外資對酒類股、家電股的增持也在繼續。
從7月份滬股通和深股通的交易數據來看,滬股通7月里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呈現單日凈賣出,7月份整體凈流入74億元。而深股通在月初兩次出現單日凈賣出后,在其余的日子里均保持凈流入態勢,7月份累計凈買入149.97億元。
外資在深股通通道上的第一重倉股海康威視,目前持倉比例已達到8.17%,僅6月、7月份兩個月便累計增加了2.53%。另外,匯川技術的外資持股比例也從5月底的2.14%增加至3.75%,且7月的單月持股比例便增加了0.78%。鵬起科技、長電科技、聚光科技和科大訊飛的單月持股比例也明顯增加,分別增加0.2%至0.78%不等。
從買入標的來看,白馬股在7月份的小幅回調給了外資很好的加倉機會。美的集團、格力電器等白馬股繼續獲得外資青睞。如美的集團6月、7月連續獲得外資凈買入,持股比例在這兩個月內累計增加了2.38%。而對格力電器的持股比例從6月底的5.03%增至日前的6.09%,單月持股比例增幅居前。不單單是深市家電股,滬市家電股也受到外資日漸關注,如飛科電器單月持股比例增加近1%。
相對于技術股而言,外資對于“曾經的最愛”——金融股的態度開始轉化。
統計數據顯示,滬股通持有的建設銀行、南京銀行、工商銀行的比例在7月份均出現下降。其中,建設銀行的外資持股比例從6月底的3.98%降至2.99%,下降近1個百分點,這在所有金融股中降幅居首。
但從整體來看,外資借道滬股通在金融股上的操作仍以凈增長為主。中國平安7月份的單月持股比例增加了0.13%。中信證券、興業銀行、招商銀行等也相繼獲得外資增持,持股比例分別增加0.06%至0.33%不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