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兩家挪威公司在全球無人貨船開發領域處于領先地位。這種貨船堪稱真正的無人船,因為它既沒有負責操作的人員,也沒有其他船員,這種技術可能成為全球海運貿易的一大轉折點。
據新浪科技7月24日消息,目前正在開發過程中的Yara Birkeland被海運業高管稱作“海上特斯拉”,它計劃于2018年下水航行,沿著一條37英里的峽灣運輸肥料。使用GPS、雷達、攝像頭和傳感器,這艘電動船便可自動穿梭于其他船只之間,還能自動靠岸。
這艘船造價2500萬美元,大約是同等尺寸其他集裝箱船的3倍,但它的支持者表示,由于無需燃料或船員,所以每年可以節省多達90%的運營成本。這艘可以裝載100個集裝箱的貨船計劃于明年底下水,但最初的測試過程中將有人跟船控制。
Birkeland由農業公司Yara International與軍民兩用引導系統開發商Kongsberg Gruppen共同開發。
作為該項目的負責人,Yara生產主管彼得·奧斯特博(Petter Ostbo)表示,一旦落實國際無人船監管規定,該公司就將投資建造更大的船,并用于更長的航線。“甚至可能把我們的肥料從荷蘭一直運到巴西。”他說。
負責監管海上航行的國際海事組織預計在2020年之前不會出臺無人船立法。
海運高管表示,無人船在短途海運航線上將頗受歡迎,但他們懷疑這種船難以取代遠洋貨船,后者需要裝載數千個集裝箱穿過數個大陸,平均船員人數約為25人。
“關鍵不在于技術,技術已經有了,而在于商業。”哥本哈根SeaIntelligence Consulting公司CEO拉斯·延森(Lars Jensen)說,“無人船成本很高,必須建造得非常耐用,因為一旦損壞,派遣團隊遷往大洋中央維修的費用將十分高昂。”
除了減少燃油和勞動力成本外,Birkeland項目還號稱可以降低排放。該公司表示,這艘船有望每年取代4萬名穿梭于挪威南部城鎮地區的卡車司機。
貨船運營商面臨的減排壓力越來越大,在靠近歐美沿海人口稠密地區時尤其如此。
“我們渴望實現零排放。”奧斯特博說,“即便有人說氣候變化并非事實,但這仍是商業現實,因為清潔能源比礦石燃料成本更低。”
Birkeland將分幾步實現自動化。起初將把集裝箱設計成有人操作的船橋,之后則會將船橋移到岸上,成為一個遠程操作中心。船只最終將在2020年完全依靠自己航行,接受岸上的監督管理。
“當船橋上岸后,就會成為演變成一架從指揮中心起飛的無人機。”Kongsberg CEO蓋爾·豪伊(Geir Haoy)說,“成為一套GPS導航系統和很多高科技攝像頭,負責查看船只周圍的狀況。”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