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十八大后,我國對金融市場實行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包括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取消、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改革、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以及債券和股票市場實現雙向開放等。我國金融業改革開放全面提速。業內人士表示,未來五年,金融市場改革開放仍將不斷深化,且會更為穩健。改革將以服務于實體經濟和供給側改革作為主要任務,并逐步構建一整套風險防范體系。在創新層面上,則會相對審慎。
據經濟參考報21日消息,展望未來,業內人士表示,金融市場改革開放仍將不斷深化,未來改革將以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為核心,推動重點領域和主要環節的改革,充分發揮金融在優化資源配置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服務經濟結構轉型方面的作用。未來五年,金融業在改革過程中將更為注重對風險的防范。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范,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金融改革必須要與財稅改革、國企改革等其他改革措施一同配合推進,否則如果僅金融改革“單兵推進”,不但無法充分發揮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而且反而有可能會引發許多潛在的風險。他舉例說,在包括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都沒有形成很強預算約束的情況下過度松綁金融,可能會導致這些主體的債務不受遏制地上升,加劇風險。
“未來,金融改革如果圍繞防風險這個角度來展開,就應該服從于實體改革,至少要和實體改革相配套來進行。”曾剛說,利率市場化、金融機構改革、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都要進一步推進,但這些改革必須要服從于國內整體經濟和金融發展的需要,尤其是供給側改革的需要。
他也說,未來一段時間防風險將通過監管強化來完成。而整個金融改革,尤其是在創新層面上,應該會比較審慎。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