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房地產等投資不是迫在眉睫的投資,現在我國正處于從制造業大國走向制造業強國的階段,我們的資金并非多的沒地兒去了,要投在可以提升我們國際經濟地位的地方。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華而不實的投資,球隊、俱樂部、房地產等,并非當務之急。現在我們走出去,主要在制造業、采礦業、高端服務業方面拓展國際空間,發揮比較優勢,在境外優化資源配置。”白明說。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的3957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投資額481.9億美元,同比下降45.8%。對外投資主要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分別占同期投資總額的28.3%、18.3%、12.7%和11.4%。
而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高達1701億美元,同比增長44.1%。當年中國對美、歐、澳的投資均創下了新高。
對此,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表示,1-6月,我國對外投資出現下降,除了去年同期基數較高的因素外,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國內經濟持續向好。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延續了穩中向好的態勢,提振了投資者信心,把更多資金留在國內。二是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地區沖突頻發,恐怖主義蔓延,部分國家收緊外資準入等,都對我國對外投資產生了負面影響。三是調控措施效果顯現。2016年底以來,商務部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在推動對外投資便利化的同時,加強了對外投資的真實性、合規性審查,非理性的對外投資得到有效遏制,對外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涉及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的對外投資大幅下降。
2016年12月,12月6日,發改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匯局四部門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將密切關注近期在房地產、酒店、影城、娛樂業、體育俱樂部等領域出現的“非理性對外投資”的傾向,以及大額非主業投資、有限合伙企業對外投資、“母小子大”、“快設快出”等類型對外投資中存在的風險隱患,建議有關企業審慎決策。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