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炒股的時候,關注過中國電影股票嗎?中國電影股票:和《變形金剛》隔著100個《摔跤吧爸爸》。來看下本文的觀點:
品途解讀:《變形金剛5》固然是一部爛片,但是它提供的類型片制作模式理念、和孩之寶合作的變形金剛周邊宣發以及邁克·北導演最擅長的商業片成本控制,不僅是《摔跤吧!爸爸》這樣的電影無法提供的,更是中國電影產業現在最為匱乏的。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哭笑不得的數據:
l《魔獸》(Warcraft)制作成本大約在1.6億美元,北美票房不到4800萬美元,全球票房則超過了4.3億美元,中國觀眾在其中的貢獻超過了49%。
l《生化危機終章》(Resident Evil: The Final Chapter)制作成本約為4000萬美元,北美成績不到2700萬美元,全球票房則超過了3.1億,在中國,這部電影的票房匪夷所思地超過了10億元人民幣,中國觀眾為這部電影貢獻等超過51%的全球票房。
l前四部《變形金剛》電影在美國本土保持著穩定的票房輸出,最高時超過了4億美元,最低時也有2.45億美元收入。在中國市場,這部電影則呈現出華麗的票房走勢。2007年第一部《變形金剛》上映時,取得了2.81億的票房,到2009年第二部時,票房達到了4.28億,2010年《變形金剛3》的票房猛增到10.77億,而三年前的《變形金剛4》最終拿下了19.77億元的成績。
然而,現在的《變形金剛5》卻在中美兩國市場陷入了驚人一致的頹勢。
在美國,這部作品不僅在評論界延續了系列向來被批評嘲諷的糟糕口碑,在票房上表現更加糟糕得一塌糊涂,首映當天票房僅有不到2400萬美元,不僅和系列成績最高的6201萬美元相隔甚遠,甚至連十年前首部作品的2785萬美元都無法企及。
而在中國,盡管首日票房創造系列記錄超過了3.3億元,但是,對比創造了內地電影史上登峰造極的4.2億元首日記錄的《速度與激情8》(The Fate of the Furious),這部質量堪堪及格的作品最終票房也只有不到27億元而已。可想而知,質量口碑不斷下滑的《變形金剛5》很有可能將系列不斷上揚的票房曲線走勢終止。
《變形金剛5》的確是一部糟糕的電影,而更加糟糕的問題在于,即使和這樣敘事邏輯混亂、角色刻畫讓人生厭——沒錯,說的就是那個小屁孩——的電影相比,現在的國產電影卻暴露出更多的缺陷和問題。
拍一個爆炸場面不難,拍出一整部作品的爆炸場面也不難,難的是幾乎一輩子都能矢志不移地將爆炸場面拍下去,爆炸于邁克·貝而言,恰如鬼神之于溫子仁,恰如毀滅地球之于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已經成為他們最鮮明的特色和風格。
這樣的情況在八零、及九零年代的香港電影也不鮮見。邱禮濤、鄭保瑞等人的cult 風格濃重的作品,至今仍然為人津津樂道,更不用說吳宇森的槍戰片、徐克的奇俠片以及王晶的喜劇片。然而,在今時今日的內地電影產業里,我們幾乎已經很難再在某個導演身上看到濃重的標簽,我們也很難確定某位導演究竟山長何種類型片。
在這一點上,當代內地電影產業遠遠落后于曾經的香港電影,和現在的韓國電影。
(《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市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事實上,內地影史上唯一一部超過10億的非好萊塢引進電影《摔跤吧!爸爸》(Dangal),亦是幾乎沒有任何規律和標準可言的中國電影市場的一個完美縮影,這部在結尾為了強行烘托劇情而捏造事實、在女權名義下表現父權強力的印度電影在內地首周票房只有8100萬元,最終卻取得了12.78億元的總票房。然而,就在2016年,同樣是體育題材并有休·杰克曼參演的《飛鷹艾迪》(Eddie the Eagle),最終卻僅僅只獲得了670萬元的票房。
甚至對中國觀眾而言,《變形金剛5》是一份食之無味的料理,但是里面還真就有“佛跳墻”,中國電影工作者并沒有能力和資本去學習,甚至模仿。但是在《摔跤吧!爸爸》之后,大家可能會遇到更多換湯不換藥的用本地化和明星包裝的過期食品。問題是,我們的精神“腸胃”還愿意承受多久?
中國電影股票不能光在賺錢上下功夫,更應打磨出更優秀的電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