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在人類發展史上有過重要貢獻,不但擁有《考工記》、《天工開物》這般科技著作,還有過青花秘色瓷、疊梁拱之類偉大的技術。當前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關鍵在于通過改善供給質量,提升質量水平,打造“中國制造”金字招牌。
曾經,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于中國產品質量的質疑聲接連不斷;近年這種聲音越來越少,但與傳統制造業強國相比差距仍存。隨著《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實施,中國產品的質量短板正在補上。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將質量強國戰略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全面質量監管,全面提升質量水平,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到2020年,供給質量明顯改善,供給體系更有效率,建設質量強國取得明顯成效。
將質量強國戰略放到突出位置,原因之一是中國早已成為制造業大國,但離制造業強國地位還有不少差距。根據聯合國數據,早在2011年,中國工業生產總值就已經是美國的120%——當年中國達2.9萬億美元,美國為2.4萬億美元,目前中國工業生產總值已相當于美、日、德等主要傳統工業強國的總和。
然而,在產品質量方面,除了高鐵、基建、航天軍工等方面,中國在汽車及諸多輕工業領域,質量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造成口碑和品牌溢價偏低。以手機品牌華為和蘋果為例,目前兩家公司市場份額相當(今年二季度蘋果12%,華為11.3%),但利潤方面差距極大,華為2016年凈利潤為人民幣371億元,蘋果則高達449億美元。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質量關乎民眾利益。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中國產品質量水平總體不斷提升,國內外的質疑聲越來越少,但仍然存在部分產品和服務檔次偏低,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不強,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國企業。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海淘”用戶規模達到4100萬,預計2018年用戶規模將達到7400萬,“海淘”交易規模2015年就達近萬億元之多,這還不包括國人出境游的境外消費。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使一些有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滿足,導致“需求外溢”。換言之,隨著收入水平和消費需求的提升,相對落后的質量供給水平與民眾日益升級的質量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目前對中國經濟而言,提振國內消費越來越重要,產品質量供給不足,不利于國內消費需求的持續穩定增長。
至于如何提升中國產品質量,一方面,政府和企業應加大創新與產業升級支出。近年來,不管是政府對于創新的資金支持度,以及企業在創新領域的投入,增速都很高。根據《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報告》,2015年廣東、湖北兩地企業平均研發支出占銷售額的比例為1.8%,平均研發人員占比為6%,有研發支出的企業占比為45%。創新投入之大,無疑是近年中國產品質量進步的關鍵因素,未來仍需持續。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業急功近利的現狀急需改變。從政府角度而言,要加強良性引導,多些長遠眼光,筑起質量安全防線,改變當下一些中小企業與地方政府官員忽視企業產品質量提升、疏于監督、熱衷賺快錢的狀況。從企業角度來講,要少點投機取巧,多些耐心專注與堅守;質量是企業的根本,信譽是企業的生命,讓企業家和工人都做產品的挑刺者與欣賞者。(原標題:評論:質量提升乃中國制造之要)